“华龙一号”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被誉为“国之重器”。2024年11月28日,漳州核电项目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中核集团华龙后续机型的研发也在持续推进,中国核电“国家名片”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这背后,是一批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瞄准“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在创新研发路上步履不停,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时代核电新篇章。
日前,中核集团华龙后续机型副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先进核能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吴宇翔作为“首都科技人才”代表,接受新华网采访,介绍华龙后续机型的创新技术成果,分享背后的科研攻关故事。
新华网: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投身核电领域?从“华龙一号”到后续机型的研发设计,您主要承担哪些工作内容?
吴宇翔:立志投身核事业缘于一次难忘的马兰之行。2006年,我跟随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实践团访问了地处罗布泊的新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在这片土地上爆炸成功。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里,我看到许多科技工作者默默钻研,带着源于心底的报国热情和不畏挑战的拼搏精神,将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伟大的科研事业。此次马兰之行让我真正领悟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更坚定了自己投身祖国核工业的理想。
毕业后,我加入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团队,正式踏入了核电研发设计领域。十几年的时光里与“华龙一号”共同成长,我的角色也从纯粹的技术领域延伸到了项目管理范畴。科研技术的探索需要持续的时间精力投入,如何在管理工作之余汲取前沿科技创新知识,从更综合的角度做技术,仍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新华网:华龙后续机型在“华龙一号”基础上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吴宇翔:“华龙一号”实现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突破,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华龙后续机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升级,继承和发展了“华龙一号”的技术和理念,采用更为简化的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突出环境友好性和智能化的特征,致力于实现更安全、更智慧、更环保、更经济的先进核电厂建设目标,满足未来社会的能源需求。
华龙后续机型所追求的环境友好性,是让核电厂在运行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相融,实现废物排放最小化和资源消耗最小化。目标是从设计之初到建成投产,在全生命周期实现核电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双赢。
近年来,智能化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华龙后续机型也积极向智慧化的方向转型,将传统核电技术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为核电技术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利用健康管理和预测性维修技术大幅减少维修工作量;引入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员现场操作,降低职业辐照剂量和人因失误。
新华网:您对华龙后续机型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展望和期待?同时,作为核电领域的科技人才,您对当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有什么寄语?
吴宇翔:我们对华龙后续机型的前景充满期待,标准初步设计已于2024年4月通过了行业专家审查,并在第31届国际核工程大会上首次在国际亮相,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预计2026年首堆项目将核准建设。我们期待能拿出好的技术产品,提升中国核电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正逐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担负更重要的科研任务。对于新加入核电行列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我希望大家能怀揣“生当其时,当立其志,当行其道”的信念,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在一步步摸索中锻炼自己搞科研的能力,不断激发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为我国核电事业乃至整个科技领域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