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较高、大众相对不熟悉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不熟悉的原因之一是其发病“无定所”,除了头发和指甲不会长,全身其余地方都可以长淋巴瘤。在刚刚过去的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首席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首席专家林桐榆,肿瘤内科副主任洪煌明为公众普及了淋巴瘤的基础知识,以及诊治淋巴瘤的“十八般武艺”,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淋巴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诊断 “武艺”——病理活检与PET-CT
林桐榆介绍,淋巴瘤是淋巴细胞在淋巴造血系统内恶性增殖和扩散形成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淋巴系统,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脾、扁桃体等。根据病程和病理学特征,淋巴瘤可以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比70%以上。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30~40%,在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更高达60%。
淋巴瘤是一类疾病的总称,2022年WHO将淋巴瘤分为100余种亚型,不同的亚型有不同治疗方式,精准诊断是前提。如何“慧眼”识别淋巴瘤?不同的淋巴瘤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因此病理活检对于疾病诊断至关重要。同时淋巴瘤病理类型可能存在转化,临床中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重复活检。
近年,随着病理诊断不断进步,对淋巴瘤的诊断已越来越精准。从影像病理到分子病理,从FISH检测,到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如今已发展到三代测序。PET-CT是一种近年快速发展的淋巴瘤诊断方式,在淋巴瘤分期、疗效判断、治疗决策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诊断的进步,让淋巴瘤的治疗变得更加精准。” 林桐榆介绍。
治疗“武艺”——多学科协作治疗
“说起治疗,淋巴瘤可以称得上是肿瘤中的‘Leading tumor(引领肿瘤)’。 ”林桐榆教授表示,首先,靶向治疗等很多治疗方式首先用于淋巴瘤,“维持治疗”的概念也在淋巴瘤治疗领域首次提出,之后才扩展到其他肿瘤。其次,淋巴瘤治疗非常复杂,所有的肿瘤治疗方式都出现在淋巴瘤治疗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一个治疗体系,需要多学科协作。“所以说读懂淋巴瘤,也就读懂了肿瘤治疗。”
林桐榆教授强调,放疗在淋巴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局部侵犯性淋巴瘤,放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根据淋巴瘤类型和分期,放疗可以是初始治疗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于巩固治疗和缓解治疗。此外,放疗还可以减轻晚期淋巴瘤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在药物方面,淋巴瘤治疗药物不断“打怪升级”。淋巴瘤对化疗敏感,化疗是淋巴瘤治疗的基础,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则提供了更佳的治疗选择。1997年,全球第一个抗CD20单抗利妥昔上市,这也是首个抗肿瘤单抗,开启了淋巴瘤“靶向治疗之旅”。在它之后,研究人员又开发出了针对CD19、CD30、CD38等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药物是近些年出现在淋巴瘤治疗历史舞台上的药物。以前,淋巴瘤患者CAR-T耐药,或原发性耐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就再无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现在他们又有了双抗这种新选择。
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洪煌明表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一种侵袭性极强的恶性淋巴瘤,较其他淋巴系统肿瘤预后更差,患者容易复发。双抗是一种IgG1样全人源化、Fc段沉默处理、具有独特2:1结构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同时与B细胞CD20和T细胞CD3结合,诱导T细胞的激活和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实现抗肿瘤效应,CD20、CD3靶点的双抗在临床上通常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成人患者。双抗药物从作用机制上实现突破,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实现肿瘤杀伤,正是相比于传统单抗本质上的创新,改变了整个DLBCL后线治疗格局。
除了新药,未来还可以探索多药联合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但也应看到在药物可及性方面,四川等地的支付能力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洪明煌教授接触到的一些患者里往往存在经济困境,“这非常让人痛心,希望一些疗效确切的新药能尽快纳入医保,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患者药物的可及性。”洪明煌教授表示。
规范“武艺”——加强基层规范诊治
“远离癌症,预防大于治疗。”淋巴瘤早期治疗效果也远远优于晚期,早诊早治至关重要。此外,我国淋巴瘤治疗还存在地区差异,大城市的淋巴瘤诊治水平远高于基层,淋巴瘤诊断鉴别和治疗难度高,因此,在基层医院普及淋巴瘤规范治疗也迫在眉睫。
“四川省肿瘤医院在一个月前就开始部署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系列活动,有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跑,也有为挂不上号患者提供的义诊活动,还有通过媒体的宣传活动、点亮成都双子塔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肿瘤,并早诊早治。”洪明煌教授说。
在推进同质化诊断方面,林桐榆教授认为,需要通过影像和检验设备的同质化,来促进诊断和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同质化。“比如,在四川的一些偏远山区,可以通过互联网、AI等技术手段,提升基层医院的诊断水平。”林桐榆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