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记者 康锦谦)晨光熹微,成都浣花溪公园的密林深处传来清脆的鸟鸣。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着防晒服的老人正轻手轻脚地支起三脚架,他手中的长焦镜头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今年71岁的李游像一位潜伏的“自然侦探”,等待着“羽翼精灵”。
图为4月17日拍摄的成都浣花溪公园一角,这里是成都市有名的观鸟、拍鸟地。新华社记者 康锦谦 摄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四川省,素有“千河之省”之美誉。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候鸟迁徙不仅遵循季节规律,也依赖于优质的栖息环境。成都平原地处岷江流域核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场所。近年来,“观鸟热”“拍鸟热”席卷成都。
图为4月17日在成都浣花溪公园里拍摄的拍鸟爱好者。新华社记者 康锦谦 摄
李游拍鸟已有十年之久,翻开他的手机相册,仿佛打开了一部动态的四川鸟类志。从绿尾虹雉到朱鹮,每种鸟类都能唤起他的许多回忆。“十年前,追拍绿尾虹雉要守候整整两天,现在它们在保护区已形成稳定种群。”李游指着当年在四川阿坝州巴郎山拍摄的珍贵画面说道。
“现在不用再当‘追鸟族’了。”李游调出最近的拍摄记录,阿坝州观测到的鸟类品种较五年前增加了许多。他的镜头记录下这样的变化:曾经需要远赴云南和陕西拍摄的凤头鹀和红腹锦鸡,如今在川内就能拍到;过去罕见的中华秋沙鸭,现在在成都都江堰等地也能觅见身影。“前段时间成都过路鸟特别多。现在我们在找‘掉队鸟’,拍摄那些为补充能量停留下来觅食的鸟。”李游说。
“拍鸟不是简单的快门艺术”,李游说,拍鸟也是一门需要毅力和技术的工作,早上日出前出门,趁7点到9点半鸟类活动频繁时进行拍摄。如果拍摄持续一整天,需携带干粮,下午4点半以后又会迎来一波鸟类频繁活动期,如果光线不好就收工。
图为3月22日在成都市区拍摄的苍鹭。新华社发(陈居伟 摄)
“要读懂鸟类的‘生活作息’”,李游解释道,观察鸟类需要掌握它们的活动规律。“比如这一天虽然能看到鸟群,但它们主要在树冠层高空活动,超出了拍摄范围。这是因为这个季节的小型鸟类主要以树梢嫩芽上的蚜虫为食。”
暮色中的浣花溪,李游正收拾装备。突然,一群白鹭掠过水面,老人没有举起相机,只是静静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