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证,本应是特定行业从业者上岗的“身份证”,却在一些地方沦为“走过场”的摆设,甚至其办理被当成“生意”来做。日前,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一些地方办理健康证的乱象:漏检关键项目、替检代检、跳过身份证核验,甚至形成交钱就能办的黑色产业链。这些乱象让健康证办理失去了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控的意义,必须彻底整治。
健康证的全称是“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根据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食品、医疗、美容、托育等行业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相关传染病筛查,并办理健康证。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实施严格的从业者健康检查,为公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公共卫生防线。一个重要的认知是,办理健康证保护的不仅是服务对象的健康,对从业人员自身健康也是一种保护。
从曝光的事件来看,“问题健康证”的产生,背后原因复杂。部分从业者或图省钱省事,或因自身健康状况不达标,便选择花钱买证走捷径。有的体检中心受利益驱使,联合劳务中介,将办健康证当成“生意”来做。外卖平台、餐饮企业等用人单位出于降低成本等原因,默许甚至配合造假,让“问题健康证”有了生存土壤。此外,一些地方监管不力,抽查流于形式,处罚不痛不痒,变相纵容了违法违规行为。
为整治健康证办理乱象,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措施。河南郑州、辽宁沈阳等地在近期事件曝光后迅速行动,责令涉事医疗机构暂停相关业务并立案查处,作出警告、罚款、停止相应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这展现了监管部门整治乱象的态度。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查已曝光的机构,对查实存在造假行为的机构及相关人员严肃追责,形成有力威慑。同时,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通过专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加快推进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以外卖行业为例,平台经济的用工灵活性和人员流动性给健康证监管带来新挑战。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电子健康证系统,实现人脸识别核验、数据联网可查。同时,要完善系统功能,包括证件到期提醒、异常状态预警等,并与市场监管部门实现数据对接。
最后,要推动社会共治。可通过设立有奖举报机制、简化投诉流程等方式,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监督,同时推动行业协会等加强行业自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薄薄的健康证,承载的是沉甸甸的公共卫生管理责任。唯有多管齐下,才能让健康证真正起到保障健康的作用,从而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