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赵秋玥)3月28日,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汇聚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性难题展开深度探讨。此次论坛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挑战与前沿趋势,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探讨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构建多维协同转化生态
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结构与国家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背景下显得至关重要。多位专家在论坛上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死亡谷”现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及缺乏技术转移人才等。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如何与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50人论坛协作机制2025年度主席王田苗谈到,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与政策是关键因素。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要素分别是生态、人才和需求。生态上,要加强产业链与资金链对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人才培养方面,校企联合实验室以及创业实践极为重要;需求上,则需综合考虑人性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国家竞争力需求。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提出,通过构建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模式,包括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和商业推广,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他还呼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突破。该校采用“有组织转化”模式,近三年成功转化了800余项专利,并孵化了60家企业,其资产公司建立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使成果转化成功率提升了40%。符新伟提出应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优化激励机制,推动成果转化更加有序。
钱塘材料实验室主任陈东敏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案例分析,提出构建“财政基础研究+社会风险投资”的接力机制,破解早期转化资金缺口。
构建新型转化基础设施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针对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机制培育、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探讨解决路径。
为改善转化现状,王田苗强调,需结合高校研究、技术革新和用户需求,构建完善的转化生态和创新机制。此外,投入长期资本、增强产业指导及推动孵化器创新亦是必要之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德保认为,成果转化人员需怀有职业情怀,响应时代需求,准备好跨越经济周期和领导任期。
首都医科大学成果转化部主任郜文认为,应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专利申请制度改革,完善专利申请前评估。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助理、科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碧波强调,需建立技术经理人职业认证体系,完善收益分配机制。
中国雄安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周瑜建议,打造创投生态,通过多维度投后赋能推动项目成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融合、培育耐心资本、加强国际合作几方面持续发力。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中关村实践
中关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近年来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位列第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4件,基础研究人才密度和投入强度均居全国首位。
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潘金峰表示,2024年,集团将助力近500个高精尖产业和创新项目在北京落地,总计服务企业达2.25万家。在国际层面,中关村与比尔·盖茨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紧密合作,创建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凸显了其以开放态度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与流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平表示,将在科技部指导下为“50人论坛”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希望论坛成员坚持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放合作,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等方面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智慧力量。
中关村实践揭示,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系统战”阶段。从单一技术交易向生态构建跃升,从政策驱动向制度创新深化,从区域试验向全球协同拓展,这场创新体系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科技经济融合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