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发布首个博物馆领域地方标准】近日,浙江省第一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标准《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要求、项目服务流程、教育专员、评估与改进等;《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的服务要求包括:馆内活动、博物馆研学、馆校合作、馆社合作、博物馆师资培训等。
浙江省博物馆资源丰富,博物馆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推动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了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全省各级博物馆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式下,浙江省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阵地,策划推出了一批深受中小学生欢迎的研学项目。
此次《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制定,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结构合理、内容广泛,包括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要求、项目服务流程、教育专员、评估与改进等;该标准将于2022年1月11日开始正式实施。
【中国博协召开首次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拓展研讨会】2021年12月30日下午,中国博物馆协会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拓展研讨会。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副理事长安来顺、陈瑞近,福建博物院原院长吴志跃,浙江省博物馆首席专家陈浩,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出席。
专家们一致肯定举办本次拓展研讨会的重要价值,并对各展览在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技术运用、推广传播等方面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模式与新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专家们还围绕省会城市博物馆的差异化发展、文物藏品的关联化研究、灯光照明的合理化设计、文物展示与文物保护的平衡、“十大精品推介”的评审导向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曙光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是促进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次拓展研讨会是首次举办,克服了疫情等重重困难,殊为不易。2022年,中国博协将进一步完善设计,使“十大精品”拓展研讨会更加明确问题讨论导向、丰富参会单位类型,在深化推进博物馆展览领域学术讨论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发挥推介活动以评促建的重要功能。研讨会现场(图源:中国博物馆协会)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召开第二届中俄黑龙江流域考古论坛】2021年12月27日,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俄黑龙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渤海研究院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对话与合作·中俄黑龙江流域考古论坛”通过在线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
在会议上,先后有四名中国学者、四名俄罗斯学者发言,分享了近年来中俄两国黑龙江流域考古的新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学者主要立足于国内考古资料,发表了关于黑龙江流域的最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李有骞介绍了黑龙江省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小南山第一期和第二期遗存的新发现。第一期文化遗存以大量的石制品为主,还有少量的陶片,2020年发掘时发现2座房址和一些火塘遗迹,第一期文化年代上限可能在距今17000年左右。第二期遗存以墓葬为主,发现40余座单体石堆墓葬,他着重介绍了该时期墓葬中玉器的出土情况。小南山遗址对认识黑龙江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过渡以及东亚地区玉器的起源和传播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州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3年建立联系以来,八年间,协同黑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及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等机构,共同组织了一系列中俄考古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6次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5次中俄学术会议,以及合作出版的首部也是目前学界唯一的中俄联合考古发掘报告。本次论坛是中俄共同举办的第五次会议,正处于中俄黑龙江流域考古合作交流的关键点上,其重要意义在于延续了以往的中俄交流,创新了中俄交流沟通方式,为未来中俄考古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海报(图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俄罗斯圣像展厅在佛罗伦萨碧提宫开幕】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和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在18世纪收藏了78幅俄罗斯圣像画,这是俄罗斯以外最古老的同类藏品系列。近日,乌菲兹美术馆(Le Gallerie degli Uffizi)旗下碧提宫(Palazzo Pitti)的4间宽敞的展厅得到翻修,以专门展示这些珍贵作品。这些展厅以往并不开放,观众如今可通过英语、俄语、意大利语说明文字了解这些画作。值此新展厅开放之际,虚拟展览“圣光:碧提宫的俄罗斯圣像”也在乌菲兹美术馆网站上线,美术馆还发布首个俄语视频,介绍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Третьяковская Галерея)的精美藏品。乌菲兹所藏俄罗斯圣像均绘制于16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其中最古老的作品属于美第奇家族,很多作品由沙皇的画师创作,其他作品则由俄罗斯中部的艺术家绘制。作品大多体量不大,在家庭场合和旅行途中使用。馆长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称,此次新展厅开幕也使得公众能更多欣赏到碧提宫底楼装饰有壁画的展厅,这些空间曾是托斯卡纳大公的起居场所,后来则成为办公室和服务空间。佛罗伦萨碧提宫中的俄罗斯圣像画展厅© Le Gallerie degli Uffizi
【中国】TIME4ART太目四艺术中心:2021年12月28日,“层累与遮蔽——刘文炯艺术语言实践展”在北京TIME4ART太目四艺术中心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艺术家孔繁程策展。
展览精选三十余件作品,跨越艺术家的数个实践阶段,呈现青年历史学者、艺术家刘文炯先生的绘画和混合材料语言实践;他用颜料组成类似文化的堆砌和抽离模具形成的负空间,在给观众带来独特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带来“层累与遮蔽”的提示和暗喻,引发对文化流变的思考和追问。
孔繁程老师认为:从累积的色层,到“负空间”系列,意味着刘文炯从“涂层”转向了“土层”。从“涂”到“土”,从一个过程性展演,到能够承载展演过程的物质视觉化,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与刘文炯个人学术叙事中的重要节点有关。
刘文炯在学画伊始,便流露出对色彩物质性层面的敏感和迷恋。他在意颜料的物性特征,而非单纯的色彩关系及其表现力;他在意直接存在于画面中的层累,尤其在意对色层遮蔽与释放的试验。在这里,观者和作品的关系,即我们和往昔的关系,犹如经由极其有限的孔洞和边缘,透过层累的存在方能窥见。穿越时光的漫漶,文化现成物的表层与内里均已层层改观,然而,可读取的部分却在增长。
在刘文炯看来,如何激发观者潜入到孔隙之下一窥原貌的冲动,正是揭示被掩埋、遮蔽、扭曲、破损、重组关系的副产品。在此意义上,刘文炯的艺术语言,有着方法论层面的超越性,有着某种揭示的启迪和快慰,有着可以在人所共知层面实现共情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28日。展览海报(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淄博市文化馆:2022年1月1日上午,由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淄博市书法家协会、淄博市美术家协会、淄博市文化馆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的“袭古弥新——孙熙敏书画作品展”在淄博市文化艺术馆隆重举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书画作品100余幅,大部分都是孙熙敏的近期之作;本次展览作品多以小字行草书为主,笔法娴熟、点画摇曳生动,给人以清心静谧之美感,足见其对二王一路书法特点的继承与理解还是相对准确的。孙熙敏的书法作品以帖为主,极少涉猎汉碑,反映出他艺术理念的取向宽度与主张;他以帖入碑,以书卷气入金石气,不生硬夸张,自然流美,实属难得。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孙熙敏的几幅楷书、篆书作品,似乎也能从中看出他对书法诸体有着广泛的涉猎,对历代经典法帖有着很好的临摹借鉴,对当代书法审美发展有着敏锐的感悟。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10日。孙希民(笔名孙熙敏)(图源:中传书画)
【中国】河北省美术馆:2021年12月29日至2022年1月4日,由民进河北省委、河北开明书画院、河北省硬笔书法协会共同主办的“同心彩虹·美育共建”河北省第三届少儿书画作品展在河北省美术馆隆重举行。
“同心彩虹 • 美育共建”是民进河北省委积极响应民进中央号召,联合有关部门精心打造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助推中小学美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1100幅美术作品,参展的美术作品或精雕细刻,或率意通脱,或沉着老练,或志在新奇;书法作品笔法精到,结构严谨,笔情墨趣,跃然纸上。小作者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对新时代、对未来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使人欣慰,令人鼓舞;孩子们用笔墨描绘出他们自己绚烂多彩的梦想。本次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家长、师生的一致好评。展览现场(图源:河北美术馆)
【中国】书画频道美术馆:2021年12月31日上午,由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办的“丹青壮怀——徐里绘画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隆重举办。
本次展览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徐里的艺术发展道路,共展出油画作品47幅、国画作品23幅、书法作品2幅及相关的获奖证书、奖章、书籍、作品集等文献资料。其油画作品既有曾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的《天长地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雪后》等精品力作,也有以油画艺术表现万里河山、戏曲人物等中国精神的探索之作,这些作品贯通古今之变,兼容中西文明,体现了他在油画艺术中国化的道路上进行的深层次思考,彰显了其油画创作的艺术高度、思想深度。徐里创作的中国画与书法作品直接宋元以来文人书画精神,尤其是大写意绘画艺术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次展览也是徐里向人民大众展示的一场汇报展,表达了他在不同岗位上砥砺前行的同时,坚持艺术创作,开拓进取,誓以精品力作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决心与志向。展览现场(图源:书画频道)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自2022年1月16日至6月19日举办展览“版画中的女性:近期收购的藏品”(Women in Print: Recent Acquisitions)。
本次展览首次展出了该馆最新收藏的当代女性版画家作品。版画制作从500多年前起源,石版和蚀刻等技术通常被认为对体力要求太高,是不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随着纽约的“Atelier 17”工作室和新墨西哥的“塔玛林德石版工坊”(Tamarind Lithography Workshop)等印刷厂培养了一代女性,女性艺术家越来越能够掌握这种媒介。本次展览展示了大约30件作品,既涉及波莉·阿普菲尔鲍姆(Polly Apfelbaum)和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等热衷于版画流程试验的艺术家,也涵盖艾米·谢拉尔德(Amy Sherald)等版画创作的首次探索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艺术家使用了一系列的技术,她们将版画作为一种载体来研究个人身份、社会问题,乃至创作过程本身等议题。《六中有:颂(太阳之后)》[Six Bardos: Hymn (Behind the Sun)](局部)/2018年/朱莉·梅雷图(Julie Mehretu)/彩色铜版腐蚀法版画/图片:127.6 x 186.1厘米/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Purchase from the J. H. Wade Fund and partial gift of Stephen Dull, 2020.285. © Julie Mehretu
【讲座预告:谈晟广——“传千祀毫翰:出土北朝壁画所见汉唐间绘画范式之形成”】2022年1月8日下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主办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系列专题讲座“传千祀毫翰:出土北朝壁画所见汉唐间绘画范式之形成”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策展人谈晟广。
近年来,山西太原发现的北齐娄睿墓和徐显秀墓、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等,河北和山东等地发现的茹茹公主墓、湾漳北齐大墓、临朐北齐崔芬墓等,出土了大量绘制精美的北朝晚期(东魏、北齐,534-577年)壁画,刷新了我们对于北朝时代高超绘画技术的认知。不过,针对这些珍贵的出土图像材料,我们如何从绘画本体出发,将之与其他汉唐间各时期出土图像系统、传世图像(如石窟寺壁画、卷轴画)系统,以及传世文献系统等进行有效地整合与综合研究,从而可能撰写一部全新的汉唐绘画史,是当前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讲座,拟从上述图像系统和文献系统中,以探讨汉唐间绘画范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切入点,追寻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阎立本、吴道子等照耀千古的大家可能接近的绘画样貌,从而做出全新的解读尝试。讲座海报(图源:设计学理论)
【讲座预告:“三晋大美:为抢救山西受损文物建筑”系列讲座】2022年1月7日,由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主办的“三晋大美:为抢救山西受损文物建筑”系列讲座将在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举行。本次系列讲座共有两场,讲座的主题分别为“意匠纵横——解读应县木塔的斗栱设计”和“平遥古城甲天下:特征、价值及其保护”。本次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分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温静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
讲座“意匠纵横”指出,斗栱是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是古建筑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位于山西省应县的辽代巨构佛宫寺释迦塔,其变化丰富的斗栱令所有到访者印象深刻。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初见应县木塔时即发出“意匠纵横”的赞叹,折服于其艺术高度。
该讲座首先梳理中外学者自20世纪初以来针对应县木塔开展的不同角度的调查研究,继而引导听众代入“意匠”视角,逐层剖析应县木塔如何运用斗栱巧妙地处理建筑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同时又服务于显密圆通的宗教图像表达。
讲座“平遥古城甲天下”提到,山西人说“金太谷、银祁县、铜平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说“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体,是罕见的完整保存其所有遗产特征的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该讲座邀听众一起解读平遥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民居、古寺庙,探寻蕴含其中的东方营建理念和智慧,讨论其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新的挑战。讲座海报(图源:设计学理论)
【广州美术学院召开“泛东南亚研究”国际学术论坛】2022年1月4日至1月5日,为建立多维度、跨学科的“泛东南亚研究”体系,同时也基于我国美术馆学科理论及观念的新发展,延续与提升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在现当代艺术及文化语境中的交互作用,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泛东南亚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
“泛东南亚研究”国际学术论坛旨在以开放交流和组织的形式搭建长期的研究、展示、交流平台,联动不同机构、个体资源,以艺术研究为核心,对地理定义上的南中国及东南亚区域展开研究,连接话语和实践。
本次论坛以“离散的世界及新的美术馆策展实践”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重要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艺术博物馆学、人类学及跨文化研究学者与艺术家们,围绕“离散的世界与流动的泛东南亚”“南中国与东南亚区域艺术”“新的美术馆视野下的策展实践”等议题,参与南中国与泛东南亚区域研究、研究性展览与参与式艺术介入、新的美术馆策展实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讨论;以此活动为契机,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学者及机构的有效交流、对话与合作。论坛海报(图源:设计学理论)
【新书发布:《名画中的传说》】近期,由法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音乐学家杰拉德·德尼佐撰写的《名画中的传说》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对外出版面世。
本书结合了美学价值和代表性这两项标准,挑选出49件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解析,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绘画作品充分展现了神话与传奇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将跨越多个世纪,漫游五大洲,从希腊神话到圣经故事,从印第安寓言到中国古代传说。我们既会看到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笔下屠龙的英雄,也会看到中国道观墙壁上端坐的盘古,每件艺术品都如同一面既充满魅力又极具代表性的镜子,为人类的传奇故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名画中的传说》(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新书发布:(日)佐藤忠男《电影中的东京》】2022年1月,由日本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中的东京》将不日与读者见面。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与京都对标,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来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首先,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次,该书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电影中的东京》(图源:艺术学人)
【曹魏白玉杯 洛阳博物馆藏】
白玉杯高11.5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中,它是曹魏时期难得的玉器精品,由和田玉材雕琢而成,玉质温润,三国时代推崇简朴的生活风尚,玉器也简朴自然,这件玉杯正是这一风格的写照。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龚志芳、杨凌、张恬昕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