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关于家庭经营的讨论中,有一个观点逐渐凸显且越发引人深思:妈妈的幸福是幸福家庭的基石。在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清华大学社会心理服务研究中心联合厚德明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广泛社会调研的《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报告数据揭示了一个温暖真相:以积极情绪面对生活的妈妈,其子女在应对挑战时往往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韧性。一个幸福的好妈妈,是让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并向阳成长的最大底气。
从奉献到生长:当代妈妈的幸福觉醒之路
在调研中,61.9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在“对于幸福妈妈的定义”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反馈呈现显著共性特征。词频分析显示,“孩子听话”“有自己的…”“家庭和睦”“情绪稳定”及“孩子健康”构成当代妈妈对幸福认知的核心高频词汇。这些词汇背后,是一个个妈妈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对自由自主的向往。
数据来源:《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约41.41%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感,72.67%的妈妈独自承担着家务与育儿的重担,与此同时,妈妈们内心对于个人发展存在着强烈诉求,46.76%的受访者将自我成长列为幸福感的核心需求,但日均仅0.5-2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让这份需求成为奢侈。这组对照数据像一面镜子,让她们重新看到自己:不仅是妈妈,也曾是怀揣梦想的个体。对此,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厚德明心创始人、总裁倪子君指出,“真正的坚韧不是压抑情绪、无懈可击的完美,而是在接纳脆弱中重建幸福的能力。”
从数据到行动:构建妈妈幸福力的黄金三角
那么,如何让妈妈在家庭中获得幸福力?报告给出了三个关键支点。首先,家庭的温度,藏在彼此陪伴的时光里。数据显示,家庭陪伴是妈妈们最主要幸福来源,64.69%的妈妈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重要源泉。那些自评“非常幸福”的妈妈们,更是有77.38%都将家庭陪伴视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当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当天的趣事;当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慢慢探索世界的每一个新奇发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幸福最真实的模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正是这些温暖的相处时光,构筑了家庭幸福的坚实基石。
数据来源:《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
其次,共同承担,是解锁幸福的关键密码。在调研中,当被问及“您最喜欢丈夫表达的支持类型与话语”,有54.05%的妈妈选择“咱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46.51%选择“这件事我处理好了”,45.89%选择“不管怎样,我都支持你”……这种并肩作战的温暖,在幸福感较高的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常幸福”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达42.99%,远远超过“非常不幸福”群体中爸爸参与家务比例的22.22%。当养育责任不再只是妈妈的重担,幸福自会悄然生长。
最后,心灵的对话,是幸福最温柔的注脚。调研显示,能够与家人保持开放沟通的妈妈,其幸福感指数远超其他家庭。这些真挚的对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们可能发生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在临睡前的床头,或是一通突如其来的视频电话。正是这些流动在生活缝隙中的心灵交流,编织成最温暖的情感纽带,让妈妈们感受到被需要、被理解的幸福。
彼此陪伴、共同承担、心灵对话,这三个维度如同稳固的黄金三角,共同支撑起家庭的幸福空间——妈妈找回自己的完整,家庭的幸福真正地生根。
从个体到社会:重构母职幸福力的时代命题
《中国妈妈幸福力报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时代课题:传统母职定义正经历现代性重构:一方面,个体妈妈在家庭内部的情绪劳动与自我牺牲被低估;另一方面,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结构性缺口,托育服务、心理疏导、职业培训等制度性供给不足,与妈妈群体对“家庭-社会支持双循环体系”的期待形成强烈张力。这种全社会“对妈妈的期待”和妈妈本人的真实需求间的断裂,正是此次报告中提出的“母职幸福力鸿沟”,而唯有在家庭责任重构、社会支持强化、个体价值实现三个维度建立协同机制,方能破解这一时代命题:妈妈的幸福绝非个人课题,而是需要家庭、社会、制度共同托举的系统工程。
基于这一洞察,倪子君提出“幸福妈妈支持生态”的实践框架。在家庭层面:通过“幸福妈妈指南”推动责任共担,将“共同承担”纳入家庭契约;在社会层面:联合社区与企业开发“妈妈赋能支持计划”,填补社会支持缺口;在个体层面: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打造“幸福妈妈积极成长体系”课程,帮助妈妈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实现自我增值。倪子君表示,让每位妈妈的幸福力,成为推动家庭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隐形杠杆。当妈妈们不再因完美人设而疲惫,当社会开始为母职提供制度性支撑,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温暖的真相:妈妈的幸福,是一切幸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