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国家大剧院原创儿童歌剧《阿凡提》的作曲印倩文、指挥赖嘉静、主演金郑建、打击乐刘恒四位艺术家,他们通过对音乐创作和舞台演绎的诠释,带大家走进儿童歌剧的世界。
音乐创作体现可听性、民族性和专业性
如何让阿凡提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歌剧舞台上呢?
作曲印倩文表示,儿童歌剧的音乐首先要具有可听性。儿童歌剧如何让小朋友爱听且爱唱?作曲家在儿童歌剧《阿凡提》的创作中运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特别常见的分节歌和歌谣体的形式,即四个乐句为一个段落,在创作中融合歌谣的元素,集音乐特点和地方元素于一身。它的好处在于不断重复的音乐动机能够突出主题,让小朋友一下子就能记住主要旋律。
具有民族性。阿凡提的故事讲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故事,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的瑰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魅力。儿童歌剧《阿凡提》能把中国民族音乐与民族故事二者相结合,对创作者来说是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对小朋友来说也是学习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文化的过程。
具有专业性。咏叹调更多是内心外化的表现,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宣叙调则更多地推动剧情发展,起到叙述的作用。作为一部国家大剧院自制的儿童歌剧,作曲家认为《阿凡提》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因此选择了宣叙调与咏叹调这两种常见于歌剧中的音乐形式。
舞台艺术表演要用心、用情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需要不断打磨,演员同样如此,要经过反复、长时间的舞台历练。儿童歌剧《阿凡提》中“种金子”“真假阿凡提”“卖树荫”等故事小朋友们都十分熟悉,如何将故事搬上舞台,如何在歌剧中塑造人物,如何充分挖掘角色的内心,是每位演员重要的必修课。
舞台上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对于声乐演员而言,除了“唱出”角色,还要“演好”角色,通过对人物声音上的塑造、形体上的表达等,将人物特点、心理活动表现极致,“演什么像什么”才有意思。
歌剧作为集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艺术形式,特别考验演员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演员充分把角色心理、舞台节奏诠释到位。读懂了谱子、记住了歌词、学会了发声,已经满足了唱歌的基本要求,但若想唱得优美,一定是用心、用情歌唱,全身心投入,这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音乐形象器乐化表达生动、鲜活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被称作“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儿童歌剧最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对歌剧的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阿凡提》的主创团队做了大量功课,不仅用一支20人的乐队和一台钢琴,就完完整整表达出了整个音乐故事,并且充分挖掘不同乐器的特点,用音乐树立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阿凡提》中主要运用了四件打击乐器。第一件是木盒,即中国的木鱼。剧中使用木鱼敲击出的节奏型模仿小毛驴的脚步,栩栩如生,诙谐有趣。第二件是三角铁。这件乐器用来表现金子的声音,刻画出星星点点、闪闪发光的金子形象。第三件是铃鼓。在唱段《金钱梦》中,通过铃鼓的声音给人一种金子哗啦啦洒下的感觉,却又有别于三角铁星星点点的形象表达。第四件是新疆手鼓。手鼓起初由蟒皮制成,后改用小牛皮,因小牛皮易受天气影响,后又研发出现在的合成皮工艺,声响效果较以往更高、更脆、更热烈。
此外,歌剧中阿凡提、巴依老爷、阿娜尔汗等经典角色也分别由不同的乐器进行表达。例如,剧中运用了新疆地区民间娱乐活动“麦西来甫”的常见节奏型进行音乐创作,配上新疆手鼓来展示阿凡提智慧、阳光、勤劳、正义的形象;运用巴松低沉的音色以及小调音乐阴郁的感觉来刻画反派的巴依老爷的形象;运用长笛刻画温柔美丽的阿娜尔汗的形象等。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策划
印倩文、赖嘉静、金郑建、刘恒/讲述
赵诣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