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3月29日电(吴文华、李晓笛、赵梦琪)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孩子走极端?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来化解心理健康问题?本期健康解码邀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科主任医师肖劲松,请他来做相关介绍。
新华网:什么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孩子走极端?
肖劲松: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长期压力造成孩子在处理情绪方面的失当,比如长期抑郁造成的自杀意念。但有这种自杀念头不等于孩子要自杀,诱发自杀的往往是事件,也就是一些应激事件。
冲突是孩子走极端的一个最常见的诱因,所以它受长期因素影响,同时也与学校或者家长没有很好的处理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有关系。
二是从自杀的分类来看,人数最多的是失范型自杀,即丢了面子、失了自尊。我们在处理亲子冲突、家校冲突或是学生之间的冲突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问题。第二种是冲动型自杀。有些孩子自杀的念头并不明显,但是家长激将他,造成冲动性自杀。第三种是在一种长期的、非常抑郁的情况下系统性安排的自杀。这类自杀不同于前两种自杀跟现实事件有关系,去防也很难防住,但这种自杀是非常少的。
为防止孩子走极端道路,平常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冷静、合理地处理。我建议:第一,学校加强心理教育包括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第二,促进家校沟通。比如孩子在学校成绩下降,被老师批评了,回家之后家长就不应该再次让他痛苦。家庭应该是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孩子抚平创伤,如果火上浇油,那就更加不利于孩子。
新华网: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来化解心理健康问题?
肖劲松:从教养方式来讲,在心理学上,教养方式有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等不同类型。我们觉得最好的还是权威型,家长是最后的决策者,但是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充分民主,要充分的征求孩子的意见。因为孩子涉世未深,如果一切自由交给孩子,孩子自己心里也没谱。我们还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同时要帮助他们度过一些危机,通过这种陪伴密切两者的关系。
还要有边界感。在关注孩子的时候,不能把眼光就只停在他身上。有的妈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就自己不吃饭,盯着孩子吃饭,孩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纠正,这是不对的。家长和孩子要有一个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要有边界感。
此外,出现亲子冲突,首先要冷静,同时要换位思考。我们主张家长跟孩子沟通要非暴力,好多家长就理解为“我不敢说我的孩子了”,并不是这样。有些家长在孩子没有出现问题之前,比较专制。孩子出现问题后,又低到尘埃里,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孩子成长的掌舵者,只不过这个掌舵要贴切孩子的情况。不是你所设立的目标跟孩子的能力、喜好完全脱节,而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喜好来做一些方向的调整。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是一个根雕大师。孩子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树根,你可以把它雕成龙,也可以雕成凤。但是明明这个孩子长得像只虎,你硬要把它雕成凤,那就有冲突。所以虽然我们是雕刻大师,但是雕刻行为要遵循树根的发展规律。
问医问药问健康,留言请发送邮箱xhhbhealth@163.com
推荐阅读:
【健康解码】网上的心理自测题靠谱吗?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如何自我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