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至,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而对于中化农业MAP分布在全国的农艺师队伍而言,更是到了他们的交卷时刻。
成立于2018年的中化农业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致力于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经过对业务模式的持续验证和迭代之后,中化农业MAP将焦点锁定到现代农业两大关键节点——适度规模化和农业科技提升,以全程技术解决方案为核心,在农业主产区加快平台布局和服务落地。
规模种植,让低产田变身“吨粮田”
10月11日,位于呼和浩特玉泉区大黑河镇的中化农业MAP4300亩示范农场迎来测产时刻。
这块4300亩示范农场是玉泉区政府今年刚刚交由中化农业MAP进行种植。在此之前的历年玉米产量记录显示:亩产徘徊在800-1200斤。产量不高、收益不好,农民们协商后,将分散的地块统一交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委托给中化农业MAP负责全程种植。
此次测产不比寻常。作为政企合作推进规模种植的试点,种得好不好,产量高不高,不仅将验证中化农业MAP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的有效性,更关乎玉泉区耕地规模化的复制与推广。
其实,当地农户心里已经有了一本账。一地之隔是种植户田俊的玉米地,“一开始我就发现中化农业MAP种地不一样,种得很密,而且都快收获了,他们玉米还青枝绿叶,我家都枯了。”一个季节下来,种地老把式田俊慢慢看出了门道。
选点、抽样、称重、测水、换算……紧张地忙碌之后,结果出来了——亩产籽粒玉米2507.19斤!从原来千斤左右的亩产,到如今“吨粮田”诞生,中化农业MAP创下玉泉区玉米高产的新成果。产量大幅提升,意味着土地的收益大幅增加。相应地,农户走规模种植道路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而这,也正是中化农业MAP推动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这一目标着力解决的关键节点。
“玉泉区人均耕地仅2-3亩,在有限的耕地上发展农业,要走精而优之路。‘吨粮田’诞生,打造了标杆,起到了示范作用,下一步要引导更多农户融入到这个模式中。”玉泉区农牧局干部韩乐表示。
现代农业,让“靠经验”转为“靠科技”
短短一季,低产田变成吨粮田,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化农业MAP只有4个人常年驻扎在这里,从种到收再到销,负责周边的万亩玉米地。
背后的原因,是土地规模化之后,让现代农业科技有了施展的舞台。接管这片地之后,中化农业MAP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高标准农田改造。“作为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我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完全按照农田运营的实际要求进行针对性整体设计和施工,避免后期出现问题。”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说。
破垄填沟、平整土地、上马智能灌溉系统……原来分散的低产田,通过一系列改造,不仅增加了5%的耕地面积,还具备了让大型现代农机作业的条件。
有了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农业科技也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引入玉米密植高产技术,将株数由4500-5500直接提高到6500株,大幅提升单产。”张永丰说,玉米密植高产技术对种植的最大挑战是植株之间争抢水分养分,如果管理跟不上,亩产还不如常规种植,中化农业MAP采用了全新的技术方案。
为了保证出苗率,在筛选适应当地种植环境的耐密品种后,所有种子均使用了二次包衣技术,促进早出苗、全出苗。为了解决养分水分争抢,一方面精量播种,通过先进的播种机作业,确保种子株距、行距、深度均匀一致,另一方面精选种子,避免大小不一的种子播在一起,确保出苗整齐。
规模化的管理关键在于精准,示范田采用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移动首部灌溉系统”利用大系统水源集中和小流量滴头技术,将水和肥通过较小的滴头扩大水分横向扩展、减少纵向径流,均匀有效的使水肥作业于作物根系。
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更是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田间管理的干扰。“我们制定了玉米的生长模型和水肥决策模型,通过土壤植株检测以及田间传感器,搜集数据后输入决策模型,系统会给出科学的方案,农艺师根据这些方案及时开展灌溉、施肥、植保等农事管理。”张永丰介绍。
MAP服务,让农户接轨现代农业
如何让分散的种植逐渐过渡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让中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中化农业MAP在达拉特旗有了回答。
2019年,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成立。巧合的是,当年,位于达旗的道劳村也在酝酿一场变革。“地块小,产量低,自己种不挣钱,包出去费用又很低,才一二百元,种也不是,不种也不是。”道劳村七社蒙汉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永为回忆,七社800多亩耕地,当时多数农户都不想种,商量组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年终分红的方式交给白永为经营。
这个时候,白永为想到了距村子不过20公里的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从此,中化农业MAP开始了以内蒙古第一例土地合作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小田变大田让大农机直接下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进行远程施肥浇水,MAP智慧农业平台实现线上全天候遥感巡田,达旗中心的施肥机械、植保机械下地作业,农资产品由MAP直送田间、农艺师不定期进行田间土壤和植株检测。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种植模式,让白永为不仅种得轻松,更重要的是,产量和收益连年递增。“第一年与MAP合作后,当年青贮玉米产量就达到了3.7吨,今年已经突破4.5吨!”站在玉米地里,白永为满脸开心地说,社员们也得到了实惠,原来地包出去租金不过七八百元,现如今年底最低分红均超过了1300元,高峰年份达到2013元。
在七社的示范下,道劳村将全村1万多亩耕地集中起来,统一交由中化农业MAP种植。“中化农业MAP不仅负责种,还负责销售,而且还比市场价高。”白永为笑呵呵地说,“种了几十年地,还没这么省心过!”
产业链提升,让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
为种植者全程赋能,帮助他们种好地卖好粮,既是为了带动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下游消费升级对农产品品质越来越高的需求,但现有碎片化的农业服务体系显然无法支撑。中化农业MAP集成从种到收的全产业链技术解决方案,目的正在于此。
内蒙古是中化农业MAP模式的业务先行区。在这里,中化农业MAP根据作物和区域布局技术服务中心,以推动先进的农业科技落地为重心,依托现代农牧业科技服务示范园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周边规模种植户提供包括良种筛选、全程作物营养、全程植保、全程农机作业、第三方农业金融、智慧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销售、订单农业等在内的全程服务,推动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助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目前中化农业MAP在内蒙古全程服务了300多万亩耕地,参与7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覆盖全蒙优势作物产区和产业集中区,围绕马铃薯、牧草、甜菜、青贮玉米等优势作物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在规模化种植者和品质农产品需求者之间搭建桥梁,与蒙牛、飞鹤、益海嘉里、爱味客、好丽友等食品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实现品质农产品累计供应量超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