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某企业的“泰康之脉”商标因与泰康保险集团养老领域驰名商标“泰康之家”商标仅一字之差而被认定无效。其原因在于,“泰康之家”在“养老院”服务上已达到公众广为熟知的驰名程度,相关公众施以一般注意力时易认为冠以“泰康”商标的商品系由泰康保险集团提供,或认为与泰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根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关于“泰康之家”驰名商标认定推荐函》显示,截至2019年,“泰康之家”医养社区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昌、厦门、沈阳、长沙、南宁、宁波、合肥等15个城市,可容纳3.7万名老人,2万户独立生活单元及5千张康复护理床位;截至2019年,“泰康之家”营业收入约3.6亿元,广告投放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份、204个城市。
根据“泰康之家”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泰康之家”商标在“养老院”服务上已达到驰名程度,给予驰名商标保护。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公开裁定及法院已公开判决的检索看,“泰康之家”成为我国首个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养老机构品牌。
泰康涉足养老产业,缘起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的一次海外考察。多年以前,在考察了其他国家的养老社区后,他决心将商业模式带回中国。
近年来,保险行业开始谋求向“质量发展”转型,“养老服务”是其重要的实践场。而泰康“保险+养老”模式的成功,为保险行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样板。这个模式也成为目前险资涉足养老遍采用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无论是帮助人们应对风险的保险,还是服务人生终端的养老服务,其发展方向都是基于对生命的敬畏。在“尊重生命”的理念之下,保险与养老的有机结合,让这两个行业实现互补和赋能,为有需求的人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真正成为可能。
企业既是长寿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源泉。以泰康为例,保险与养老的融合至少有三个颇具价值的考量:首先,保险公司与养老社区的客户具有一致性;第二,保险与养老在投资规律上有所匹配;与此同时,当客户对医疗服务和养老社区等产生需求时,保险企业可以精准为其定制养老产业。
作为金融服务业和民生产业,保险业与养老行业的融合,从宏观角度看,推动多层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实举措。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养老”模式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极具发展前景的商业养老组合方式,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有望解决投资回报和社会信任等商业养老的核心痛点。
从泰康在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中,可以一窥行业主流趋势的演变。据健康界梳理,早在2007年,泰康开始探索进入养老服务业。2009年,泰康取得投资养老社区试点资格,并在2010年正式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将泰康养老社区计划推进到实施阶段。在2012年4月25日,泰康创新性地推出行业首个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幸福有约”,实现了保险客户与养老服务的连接。到2015年,泰康首个养老旗舰社区——泰康之家·燕园投入运营,虚拟保险与医养实体的结合“落地生根”。
养老产业不仅要“慢工出细活”,更要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支撑。对险资来说,至少需要做好“长期投入、专业运营,以及建设全方位支撑体系”的准备。作为行业先行者,泰康通过创新性地整合保险支付与医养服务,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包含保险、金融、筹资以及医养服务的解决方案,努力探索长寿时代、百岁人生所需要面临的筹资挑战、医养服务保障挑战,这套模式的成效如何,备受行业瞩目。
作为养老领域的先行者,此次“泰康之家”商标从驰名商标的认定,到知识产权法院及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侵权行为的阻却,一方面是给予品牌保护;另一方面,加大养老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定将推动产业规范、健康发展,而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会反哺企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将更有利于泰康一直践行的“保险支付+医养服务”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