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崖峭壁上凿出的交通线,到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的示范村,再到怒江首条城乡公交线路的开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派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帮扶干部李微,用十年光阴在怒江峡谷写下“中交答卷”。他以“短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的帮扶理念,将央企担当与峡谷发展深度融合,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跑出了“加速度”。
民心凝聚:306枚红手印背后的“产业密码”
2011年,初入职场的李微参与兰坪梅江公路、怒江泸水市新城区通达桥的建设,首次与这片土地结缘。那时的怒江州交通闭塞、产业薄弱,群众增收难问题突出。6年的基层历练,让他萌生了“要为怒江做更多事”的信念。
李微(左一)看交通规划图(资料图)。
2021年,李微担任贡山县秋那桶村驻村第一书记,创新打造“一主三辅”模式,即以建筑业为主导,酒店旅游、农特加工、特色种养协同发展。他带领村民成立村集体建筑公司和酒店管理公司,引入山药示范种植与土鸡标准化养殖。两年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8.7万元跃升至150万元,成为怒江州的“百万村”。
秋那桶村的成功经验迅速在泸水市乃至怒江州其他县市落地生根。在自扁王基村,李微推动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引进优良品种,建设标准化果园,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水果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老窝村则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经过两年时间,泸水的自扁王基村和老窝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了百万元。”李微说。驻村期满之际,306户村民联名按下红手印,挽留李微。随后,李微转任泸水市委常委、副市长,续写帮扶新篇。
交通“破局”:打通怒江发展的“生命线”
交通运输滞后一直是制约怒江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在分管交通运输工作期间,李微主导编制《泸水市交通突围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保泸铁路等重大项目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城乡公交电动化全覆盖,55辆新能源公交车票价最高降幅达42.6%;修建绿美公路92公里,改造危桥13座;古登乡跨江桥将村民渡江时间从3小时缩至3分钟;洛本卓乡12公里挂壁公路终结3个村寨“人背马驮”的历史。
2024年汛期,洛本卓乡俄嘎通村公路受损严重,群众出行受阻。接到报告后,李微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调查。因路面大量坍塌,他带领工作人员徒步20公里,实地指挥道路抢通工作。“一路上一会儿是雨,一会儿是烈日当空,遇到了各种情况,我的体力都已经有点支撑不住了,但李副市长还是很有干劲。”联络员邬贤庆说。
李微(左一)徒步指挥道路抢通工作(资料图)。
老窝镇有条乡村公路因为施工方自身原因导致施工成本过高,部分农户土地补偿款被拖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李微便带着相关部门到农户家中进行及时安抚和政策解释,然后对施工方就成本核算、技术质量问题进行了指导。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三天的努力,项目得到顺利推进。
针对泸水市公共交通体系相对薄弱,群众出行不便的现状,李微配合州交通运输局引进保山交通运输集团入驻泸水。在他的推动下,泸水到保山、大理等地的线路陆续开通,票价实惠,年节省群众出行成本超千万元。
同时,李微积极推动“客货邮”示范市建设,协调交通、邮政、商务等部门,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农村客运、货运和邮政快递的有机融合,群众可以在村里完成购物、农产品销售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长效帮扶:教育筑基与产业赋能的“怒江方案”
产业发展与教育提升是怒江乡村振兴的“双引擎”。李微以“短期稳就业、中期强产业、长期育人才”为帮扶逻辑,推动中交集团投入1.4亿元实施38个帮扶项目,在泸水市构建起“教育筑基+产业赋能”的长效发展模式。
李微将教育帮扶纳入中交集团“永续帮扶”战略框架,构建“硬件升级+人才培育”双轨体系。两年间,他积极推动中交泸水希望学校扩建工程,新增数字化实验室和图书馆;为泸水市老窝镇中学建成标准化英语语音教室,让边疆民族孩子听到纯正发音。2024年中考中,该校英语平均成绩较帮扶前提升23分,傈僳族学生口语测评优良率从12%升至58%。
2023年,“中交助梦”教育基金资助36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21人考入重点大学。2024年,李微策划“中交助梦·雏鹰展翅”研学项目,选拔12名泸水市优秀中学生赴北京研学,激发山区学子对前沿科技的兴趣。
如今,李微的帮扶任务即将结束,但他对怒江的牵挂却丝毫未减。李微表示,他会继续关注泸水市村级建筑公司的发展,助力当地建筑业提升产值。在农特产品消费帮扶方面,他也会积极宣传和推广怒江的农特产品,让怒江的优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他还会积极联系企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资助,为怒江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完)(段国春 余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