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首家依托菜市场设立的电影主题博物馆亮相】近日,天津市首家依托菜市场设立的电影主题博物馆,在河北区王串场社区菜市场亮相。该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以电影为主线将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经典电影海报、复原的电影拍摄场景和雕塑、墙绘、展板等藏品巧妙融入菜市场,让市民在购买蔬果的同时,了解世界电影发展史和相关知识。
电影主题博物馆(图源:北方网)
【河北鸡泽县发现一组明崇祯年间墓志铭石碑】2022年3月21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文保人员在鸡泽镇东北街村发现一组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墓志铭石碑,石碑距今已有394年历史。
据文保人员介绍,该墓志铭石碑的碑额和碑身均呈正方形,长宽约70厘米、厚约15厘米。碑额阴刻“贾公墓志”四个篆字,文字清晰,书法上乘,雕工深邃;碑身阴刻1313个字,除个别字外,多数字迹清晰可辨。
铭文显示,墓志铭的主人是明朝直隶镇江府知府(今江苏省镇江市)贾熙绩。
据鸡泽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赵延平介绍,石碑铭文详载了鸡泽人、镇江知府贾熙绩的政绩官声和挂印辞职后在鸡泽教育族人、照顾相邻的贤行。
赵延平说,该墓志铭的发现对于研究明朝时期人文历史有较高文物价值,也为研究明朝时期行政区划、科举制度、明末官场环境及士人的廉政教育、家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佐证和文物参考。
【广州考古发现清末炮台及民国监狱遗址】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宣布,南石头监狱遗址考古获重要发现,此次发现和清理清代炮台和民国监狱等重要遗存,出土铁炮、子弹壳、铁镣、玻璃试剂瓶等遗物103件(套)。
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自2020年12月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海珠区南石路28号地块范围内进行考古勘探,该地块属于“昌岗-燕子岗”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57852.6平方米;在该地块发现灰砂、房址等遗迹,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对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清代炮台和民国监狱等重要遗存。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表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得出如下认识:1.考古发现的炮台遗迹,结合文献记载,应为清代镇南炮台的一部分。出土大铁炮铸造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属镇南炮台遗物。镇南炮台相关遗迹遗物的发现,对清代广州城防江防史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价值。2.考古发现的民国监狱遗迹,结合其所在位置、历史地图、形制结构特点,确认为民国南石头监狱的相关遗存。虽然受到后期建设工程影响,但监狱的主体建筑——“井”字形牢房的基础仍保存较好,可与历史文献相印证。3.南石头监狱遗址的牢房、铁镣、子弹壳等遗迹遗物,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关押、迫害、枪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直接罪证,更是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开展艰苦革命斗争的鲜活物证,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南石头监狱遗址(图源:考古)
【宁波首个数字诗路馆在宁海县开馆】2022年3月25日,在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诗路海韵”唐诗之路宁海数字馆正式开馆。据悉,该馆也是宁波市首个建成的“数字诗路e站”,将以数字化文旅融合体验馆的形式展现宁海“诗画山水、海天福地”的文化魅力。
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是浙江省推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意在通过梳理提升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文化主题,凝练彰显“诗心自在”的文化内涵。《浙东唐诗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有10余次提及宁海,徐霞客开游节被列入浙东唐诗之路主题文化活动的“十大文旅特色活动”之一,前童镇列入首批拟重点挖掘擦亮的40个“珍珠”之一,是复兴再现的一批诗路名城古镇之一。
“诗路海韵”唐诗之路宁海数字馆选址于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前童古镇核心区,是浙东唐诗之路建设重点项目、重要节点的所在地。该馆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核心意象,营造《徐霞客游记》开篇“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意境,展现徐霞客、方孝孺、潘天寿等古今士人气象,融合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关于“山水、名人、诗画”主题,打造浙东唐诗之路上别具一格的“海韵”文旅新地标。
据介绍,该馆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于2021年2月委托新华智云公司设计承建;主要包括数字化新型文旅融合展馆、数据平台、“1+N”数字化游客导引网络、拍摄互动机器人、文化旅游数据产品等,共有霞客日历、像潘天寿一样画画、宁海四时风物、诗词大会、学子祈福、灯火红尘等13个互动体验展项,运用新科技的占比超过九成。
下一步,宁海县将借力数字化改革,激活数字变革的力量,找准“数字诗路e站”等切口,建设更多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县域文旅领域数字化改革之路,提升旅游管理者塑造变革能力,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和潜力,满足旅游消费者多样性需求,不断提升宁海文旅产业发展水平。
【巴黎大皇宫开设永久沉浸艺术空间】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与国立博物馆联合会-大皇宫(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 Grand Palais)两家机构近日签署协议,于今年9月在巴黎设立一处数字展览空间。继2018年开幕的光明工坊(Atelier des Lumières)之后,这是巴黎的第二处常设沉浸展览场地。大皇宫的分公司大皇宫沉浸展(Grand Palais Immersif)将常驻巴士底歌剧院“模块化大厅”,每年推出两场沉浸展。其首场沉浸展于9月举办,名为“威尼斯的真容”(Venise Révélée),与威尼斯市立博物馆群(Musei Civici di Venezia)及数字技术新创企业Iconem合作举办。威尼斯的数字化3D模型让参观者
沉浸在古城的氛围中,畅游府邸、大运河,领略其周边环境及精巧的建造技艺,令人屏息凝神的图像辅以原创背景音乐。这是大皇宫沉浸展分公司的第二场展览,其首场展览“蒙娜丽莎”与卢浮宫博物馆联合举办,将在马赛交易所持续到8月21日。
巴黎巴士底歌剧院,大皇宫永久沉浸展览空间所在地© Club Innovation & Culture CLIC France / Sinapses Conseils
【中国】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近日,由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主办,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协办的“方寸之间—汉唐石刻器物迎春特展”继续在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对外展出,同时该展也继续在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官网上同步在线展出。
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了27件馆藏生活类石刻器物,这些器物包含有饮食器、酒器、文房用具、熏香、梳妆器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器物,关联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见证。人类文明进步,器物随之改变,器物的转变也正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发展、时代审美的重要体现,从而形成了当今考古的类型学研究。
本次展览意在通过古代精美华丽之器物,连通古人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引领当代人们感受实用主义与美学价值的融合,体会古代文物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信息,以此建立美好的生活期许,在方寸中寻到美和意义。
本次展览将一直展至2022年4月28日。
展览海报(图源:文博圈)
【中国】广东美术馆:2022年3月15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翰墨履痕——冯远绘画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1、2、3、4展厅隆重开幕。
作为我国当代知名的人物画家,冯远着眼于艺术与社会、与人生的关系,着眼于艺术自身的拓展。数十年来,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有歌颂英雄主义、弘扬豪勇精神,严肃深沉的“大品”;有描绘劳动者日常生活场面,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写生;也有写古代文人、仕女,含有古意和雅趣的创作;还有抒情遣兴和表现笔墨情趣的“小品”。
此次展览分为“苍穹之下”“表象之上”“心源于内”“意形于外”四个部分,较系统地展示其进入画坛4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及成果,呈现冯远从艺数十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关乎人的艺术和历史的人,包括历史题材创作、生活写生、实验水墨和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以及古典诗意画在内的作品。本次展览也是冯远的艺术创作首次在广东系统呈现,藉此进一步拓宽当代中国人物画南北交流的对话空间。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4月7日。
展览海报(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书画频道美术馆:2022年3月12日至2022年3月25日,由五粮液集团与书画频道联合主办的“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五粮液集团书画藏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展览是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强强联手、全面立体助推酒文化与书画艺术在新时代和谐发展的集中展示,也是五粮液集团开拓多元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始终作为优秀文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的一个光辉范例。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五粮液集团书画藏品展”共展出86位书画艺术名家的77幅精品力作。这些作品或以时代的笔墨与情怀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或以精妙的笔触刻画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生动形象,或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地对各种花卉进行描绘,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抒怀的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精心创作的书画佳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代书画名家的创作风貌,也与五粮液所秉承的“和美”品牌价值观相辅相成。
展览海报(图源:书画频道)
【中国】浙江美术馆:2022年3月10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分为“盛世修典”“久久为功”“大国宝藏”“转化发展”四个板块,利用图像、文字、新媒体科技等多元化展示手法,呈现了“大系”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展览里集中亮相的1500余件先秦汉唐、宋、元画精品的出版打样稿档案,是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国宝”的一次重要团聚,更是实证中国美术史博大精深的生动实践。
本次展览以“艺术+科技”为理念,特甄选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院校的近10组优秀数字艺术作品联袂展出,以“数字化共享”为宗旨,通过使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动态捕捉、眼动仪等科技手段,赋予传世古画新的艺术生命,展现了在高新科技发展引领下,当代高校学子艺术创作的新探索。
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4月20日。
展览海报(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重庆巴人博物馆:近期,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重庆巴人博物馆承办的“巴风烈烈——冬笋坝巴人遗址考古成果展”继续在巴人博物馆B馆临展厅对外展出。
本次展览共分三大单元,以“两千年回眸 六十载探寻”为主题,系统梳理了冬笋坝遗址历次考古工作,重点展示了2020年度考古发掘成果,回顾和展望了冬笋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的关系;共展出珍贵档案10余件、图片60余幅、精品文物60余件,并利用沙盘及三维扫描成果还原冬笋坝遗址考古现场。
本次展览将一直展出至2022年4月30日。
展览海报(图源:重庆巴人博物馆)
【加拿大|多伦多当代艺术博物馆】多伦多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 Toronto)于2022年3月10日至7月31日举办展览“诗琳·娜夏特:梦想之地”(Shirin Neshat: Land of Dreams)。
这是诗琳·娜夏特20年来在加拿大的首次大型展览,将摄影和电影融合为一种沉浸式体验,展现了当代美国的形象。在影片的第一部分,观众跟随着与社会疏离的伊朗摄影师西敏(Simin),他穿越美国乡村,敲开村民们的大门,为他们拍摄肖像并记录他们的梦想。在第二部分,观众进入了一块位于山区的、官僚主义盛行的伊朗人聚居地,领略那冷漠的反乌托邦内部环境。在这里,西敏拍摄的肖像和记录的梦想由主人公和穿着白大褂的伊朗同胞一起记录和分析。
在该展览中,这部影片与100多幅个人肖像进行了对话,这些肖像代表了西敏在采访过程中本该拍摄的照片。肖像捕捉了美国人的不同经历,包括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非洲裔、原住民、西班牙裔/拉丁裔。一些肖像画上有手写的波斯语书法,以便标注人物的梦想或记录下他们的名字以及出生地点和日期。
《梦想之地》是一份重要的艺术声明,使娜夏特发现了她的研究和超现实主义方法的新层面。作为对这一重要艺术装置的补充,此次展览还包括娜夏特的两部开创性的影片《罗嘉》(Roja,2016年)和《极乐》(Rapture,1999年),以及《安拉的女人》(Women of Allah)系列(1993-1997)中的照片,以便向加拿大新一代的观众展现她作品的广度。一系列公共活动将强化该展览项目,其中包括放映、座谈和专门安排的由客座策展人法诺什·塔拉伊(Farnoosh Talaee)进行的对娜夏特的波斯语采访。
诗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梦想之地》(Land of Dreams)/2019年/Copyright Shirin Neshat. Courtesy the artist,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and Brussels, and Courtesy Goodman Gallery, Johannesburg, Cape Town and London.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大美讲堂系列第二期讲座“现代中国的美学旅行和当前美育”】2022年3月24日晚,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大美讲堂系列第二期讲座“现代中国的美学旅行和当前美育”在腾讯会议上隆重举行,腾讯会议号为556219141。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王一川,主持人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
此次讲座谈到,考察当前美育需要适当回看现代中国的美学旅行轨迹。美学在当前国家战略层面受到高规格重视,有着远比单纯学科专业缘由更根本的深层缘由,焦点在于现代身体美感如何与古典式心学传统重新接通。该讲座认为,尽管对美学学科的怀疑依然存在,但从美学在现代中国的理论旅行及其演变看,美学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身体感官需要与心灵涵濡需要间臻于平衡和融合的通道,美学应成为身感心赏之学。当前美育的目标应在于心灵养成,核心在于以美树信仰。
主讲人:王一川(图源:设计学理论)
【江西省博物馆举办江博讲堂第十四期讲座“翠钿红裙金绣袄——明代女性的服与饰”】2022年3月12日上午,由江西省博物馆主办的江博讲堂第十四期讲座“翠钿红裙金绣袄——明代女性的服与饰”在江西省博物馆新馆一楼大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特邀会员董进(笔名:撷芳主人)。
本次讲座指出,明代女性服饰的种类丰富多彩,首饰琳琅满目。这些绚丽多彩的衣装首饰,在制度、风俗和时代审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穿戴规范,应用在不同场合中。江西藩王墓中也出土了不少珍贵的王妃服饰及精美首饰,蔚为大观。本次讲座以这一时期的礼制、考古发现为重点,为广大观众介绍了明代女性不同场合着装以及配饰。
主讲人:撷芳主人(图源:江西博物馆)
【上海师范大学举办“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国之旅:论雪莱传记在中国的传播”讲座】2022年3月24日晚,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相遇之镜:十六至二十世纪的欧洲与中国”研究工作坊系列讲座第五讲“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国之旅:论雪莱传记在中国的传播”在ZOOM会议上隆重举行,ZOOM会议号是:84666332953,参会链接为https://us02web.zoom.us/j/84666332953。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评议人是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英文系副教授Sébastien SCARPA。
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文学青年视作偶像,许多重要的诗人和作家被描述为“像雪莱”一样的人。他的形象也出现在鲁迅、胡也频、张爱玲等现代作家的小说中。虽然雪莱的抒情诗都不同程度地表达着“自我”,但读者真正了解他的“为人”,是经由传记作品的译介完成的。雪莱传记作品的传播与欧洲新传记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紧密相连。法国作家莫洛亚(André Maurois, 1885-1967)的《爱俪儿:雪莱传》(Ariel, ou La vie de Shelley, 1923)是欧洲新传记的代表,在中国的影响既广且深。
本次讲座以被同辈公认最“像雪莱”的诗人徐志摩入手,通过对欧洲新传记文艺观在中国的译介、雪莱传记在西方的生成以及莫罗亚的雪莱传在中国的接受三方面的讨论,细致分析欧洲浪漫主义为中国诗人和作家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与接受提供了何种资源。
讲座海报(图源:设计学理论)
【新书发布:《阴山岩画解读·磴口卷》】近日,由赵子斌、德泉、郝瑞平、达来联合主编的《阴山岩画解读·磴口卷》一书已正式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对外出版。
本书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阴山岩画的首个田野考古学调查报告。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60万字,1700余幅图片。阴山岩画作为中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其科学调查工作对了解中国北方系岩画的遗存性质、保存现状、文化内涵,从而估价阴山岩画乃至中国北方岩画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阴山岩画解读·磴口卷》(图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新书出版:《中国篆刻全集》(全50册)】近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刘江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篆刻全集》(全50册)已正式对外面世。
整套书共分五十册,收印两万三千余方,编选的范围贯穿古今,内容涵盖中国历朝历代的封泥、玺印等资料,并遴选了其中最能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名家、流派之风格的典型作品;此外,还选取了多种篆刻领域的经典文献资料汇编其中,如《印人传》《印典》等。
总体而言,《中国篆刻全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玺印篆刻的精华,满足了篆刻艺术研究者和爱好者研读、临习、欣赏以及篆刻教学需要。
《中国篆刻全集》(全50册)(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玉琮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南通博物苑江海古韵展厅的一件文物,玉琮。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祭祀的礼器,大量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此件玉琮于1976年出土于海安市青墩遗址,属良渚文化。高5厘米,宽8厘米,孔径6.1厘米。以碧玉制成,色泽莹润,绿中隐现乳黄,灰白色斑纹。四面的中间均有一条宽而直浅的槽。槽的两边分别有两组平行弦纹和对称的圆圈纹,组成简化的人兽面纹。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