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翁文翰即将结束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踏上返京的归程。2023年7月,他作为第11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担任胸外科副主任。
从“全疆首例”到“全球首例”
结合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的发展现状,翁文翰制定了详细的援疆工作目标: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院士引领的胸外科团队在胸部微创手术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升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的微创手术技术;借助院士团队在临床科研领域的前沿视角及资源,开展符合疆内实际需求的新技术;组织实施住培学员及研究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在疆内的影响力,深入地州基层医院工作调研。
翁文翰依托王俊院士团队创立的肺癌微创手术“王氏技术”,在科室常规开展各类胸腔镜微创手术,如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胸腔镜袖状肺叶切除等,造福新疆肺部肿瘤患者。
2023年11月,翁文翰带领团队成功开展疆内首例近红外荧光胸腔镜下吲哚菁绿胸导管显像+胸导管结扎术。在一些胸外科手术中,胸导管由于难以分辨,容易在术中受到损伤,这种显像技术使胸导管在胸腔镜下清晰可见,很好地解决了肺癌、食管癌术中引起的胸导管损伤及乳糜胸(经胸导管回流的淋巴乳糜液外漏并积存于胸膜腔)问题。
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在患者术后出现乳糜胸之后有效地进行胸导管可视化,指导医生进行胸导管的精准结扎,填补了新疆地区肺癌术后乳糜胸处理及胸导管显像的空白,让手术操作向进一步精准化迈进。
近日,翁文翰协助援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与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开展了全球首例5G远程诊疗支气管镜导航机器人肺部纳米荧光微流体反向定位,该项技术能无创地为肺结节患者精确定位结节位置。同时,5G远程技术还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实现了密切联动,进一步推进了医疗援疆工作。
引领教研工作,助力人才培养
科研与教学是公立医院发展的内生动力,翁文翰非常重视这两项工作。2024年,他担任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胸心外科基地教学主任,详细制定了当年年度胸心外科基地培训制度、住培轮转方案、年度考核方案、住培结业考试和医师资格考试培训计划。
平时在科室,他每月要为胸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讲课,每周组织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研究生学术活动,并不定期开展面向自治区人民医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讲座。
援疆期间,翁文翰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完成3篇SCI论文,同时指导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研究生论文写作,已发表4篇中文期刊文章。他指导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研究生蒋云龙、张迅夫的科研选题、毕业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作为评委参加了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
医疗、教学与科研一项不落,援疆的一年半中,翁文翰的生活非常充实。“在援疆之前,对新疆全然没有概念,来到新疆之后,方体会到新疆之大与新疆之美,更感受到了各族患者的热情与信任,新疆是个好地方。”这样的感受来自于他自己的援疆“足迹”。借由适宜技术推广等活动,翁文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踏遍天山南北,开展义诊、查房、教学、学术交流等。同时,他借助媒体力量,面向各地群众做好科普宣讲工作。
“在援疆过程中,我发现新疆的很多基层医院都拥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大医院开展的一些技术能做到国内顶尖水平,但是长远来看,人才团队还需要建设。”对援疆工作,翁文翰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总结,他期待未来能投入更多援疆力量,帮助疆内医院加快建设有特色、有风格的优势科室。同时优化教学机制,培养优秀的人才梯队,使之成为医院发展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邢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