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青年先行。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如何去呼唤青年、联络青年、吸引青年?“光山青年”为广大县域地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
“光山青年”是开辟光山文旅品牌年轻化道路的内容承载平台,由青年文化品牌“北辰青年”的光山在地团队运营。
他们透过实地勘察,深度挖掘光山的文旅资源,注重用户思维,以年轻化的视角,对所有目的地进行包装,形成攻略指南。
对外,放眼三小时交通圈内的信阳其他县域、甚至周边城市麻城、驻马店等,提出充足的吃喝游购娱灵感,创造临近用户“不如去一趟周边游”冲动。对内,这些县域内打卡地的“种草”,也激发了不少本地光山人原地旅行的热情。
“光山青年”以青年的视角去观察,用青年的话语去表达。为何将团队命名为“00后编辑部”?“光山青年”从项目启动之初,就选拔光山本地00后青年成为主力,以年轻化的语言体系,去撬动逐渐成为文旅消费主力的Z世代群体的周边游消费。“光山青年这四个字,也寄予着我们的期待:我们想身体力行地闯出一条路——除了涌入北上广深,回乡或许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选择。”光山青年编辑部发起人说。
编辑部的企划“光山玩乐指南”,聚焦于光山县未被发现的美好部分,并选取贴合当下潮流的表达方式。如对于最近风头正盛的citywalk,“光山青年”以不同主体为区分进行了风格迥异的路线设计:“呼吸路线”主打拥抱大自然,临河骑行、打卡日落;“文青路线”重视古韵书香,去往博物馆和书店;“浪漫路线”则是体验非遗文化,漫步花田。而且,“光山青年”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多个平台都有针对性的内容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长文章和活动预告,小红书和短视频则负责短平快的美景和探店系列内容。山川百物,人文风俗,皆有涉及。
光山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旅资源丰富,不仅是“司马光砸缸”的发生地,还是革命志士邓颖超的故乡。“光山青年”立足光山,通过发掘和打造文旅资源,让青年记住自己的历史,保留对故土的情怀。表面上这是一个“玩乐指南”,事实上他们在不断拉近人与人,人与故土,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光山青年”重视传统节日与活动的关联,顺时而动: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大赛,七夕节免费赠送玫瑰,立秋前动员采茶,小雪时安排赏枫。而有着非遗传承的古村落和千年历史的板栗园同样被“光山青年”纳入规划,举办体验传统手艺和拾取板栗的活动,在玩乐中感受光山的悠久历史和传承。
“光山青年”团队期望通过沉淀青年社群,以年轻化的方式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在“光山青年”相关推送的留言里,有着游子的乡土情结:“我怎么不知道光山变化这么大啦?”“发展这么好了吗?啊想回家了”。这都是令人感到惊喜的进展,青年意识到“老家”不再是遥远的词语,不再是观念中的地点,不再是只能“生存”,而是可以“生活”。
“光山青年”的母体“北辰青年”,作为青年文化平台,致力于促进18-30岁青年人在对话与实践中成长,走出自我舒适区,完成各项有趣而充满意义的成长挑战。面向的群体,主要是18-30岁,想寻找价值与意义的年轻人。
在入驻光山以前,北辰青年的阵地,主要在北上广深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这样发展而来的模式如何才能落地和适应一个青年人群流失的乡村社会中?
光山县的青年与一线城市的青年存在观念、行为、文化上的差异,光山县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也不可与一线城市一概而论。
00后编辑部很快发现原有模式的内容和功能与乡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有差异。于是编辑部在推进中,不断将一线的传播经验进行本地化的适应和转换,慢慢走出了真正适合乡村发展的2.0版本。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光山县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然而民间故事的传承也正遭遇危机。“光山青年”团队在猪山圈村寻访当地老人,听他们津津乐道猪八戒被贬下凡的故事。地方性的语言加上生动的故事内容造就了光山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然而由于接近江淮官话,光山方言让“光山青年”团队的记录工作频频犯难,许多民间故事也正遭遇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存续力不够等问题。地域性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留下来”,本地青年是主体。只有本地青年以“第一游客”的身份参与到采风、学习、传播等活动中,才能不断涌现民间故事新的讲述者,为光山民间故事带来更多活力和希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往,脱贫攻坚阶段或可凭借传统经验和埋头苦干来推进,乡村振兴则更加依靠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的光山实践凝聚青年力量?
乡村振兴的青年工作要讲全局性。须知青年工作远非“光山青年”或者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单打独斗,而是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光山县域基层党组织、团组织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各方,突出重点,形成党管青年原则下党和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商业机构、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协同促进青年发展的格局,聚焦青年人才教育培训、求职创业、安居宜居、婚恋养育、休闲娱乐等切身需求,共营良好青创生态。
乡村振兴的青年工作要讲长期性。应以制度创新保障青年工作长效稳定,牢牢抓住文产特派员制度试点县这一重要优势,充分发挥其在乡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在普查和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同时,与乡村实现产业共创共赢。同时,发挥乡创特派员“元人才”的特质,借助其社会资源为村庄引入新人才,帮助他们多维度地建立与村庄的连接,“重建在地团结”,并引导在地人才转变观念,提升自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
虽然“青年是人才梯队中极富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的组成部分”,但要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在遵从其内在逻辑和主体性的基础上,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大生态”。要把“青年工作三力”作为行动指引,以引领力为牵引,引导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组织力为支撑,在支持“光山青年”等青年组织的作用发挥、动员广泛青年力量形成合力的同时,健全维护青年权益组织机制;以服务力为推动,完善政策支撑,建构政策服务与具体服务并举的工作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在地青年的发展权,让青年切切实实享受到深度介入乡村振兴事业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殷切期望昭示着未来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光山青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遍地开花,更期待县域社会打造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开放、服务周到、配套完善、渠道畅通的良好生态,协同发力共解乡村振兴的青春密码。(王晗 彭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