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2022年7月9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屯溪路校区主教学楼北广场举行。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安徽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邢光福,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国阳,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一级巡视员施申轶,安徽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俞凤翔,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钟玉坤,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处长楼金伟,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馆长夏茂林,校党委书记余其俊,校长梁樑,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晓平、刘志峰、季益洪,副校长郑磊出席仪式。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自2021年4月开始筹建,场馆设置在学校主教学楼二、三、四层大厅,以实物、图片、文字、场景,系统展示了地质变迁、资源集聚、矿石奥秘、矿业魅影及科普常识。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光异彩,而且能够领略博大精深的地学文化和地质学家们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博物馆是一座集展示、教育、收藏、研究、学术文化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展览馆;通过地质博物馆这一平台,充分展示学校地质收藏的成果,供师生和来访者学习参观,构建对外交流合作的会客厅。展示区和主楼教学区有机结合,科普性和专业性结合,突出人与地球的关系,结合并适当突出研究地域特色。环境设计和气氛营造典雅、庄重、大方,与建筑空间、展览内容完美结合,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既能起到烘托展示内容的作用,又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和谐和温馨的参观环境。
开馆仪式现场(图源:CEIE中展国际)
【国家文物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退役军人事务部党组书记、部长裴金佳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主持仪式。国家文物局、退役军人事务部授权代表签署合作协议。
李群表示,国家文物局与退役军人事务部共同肩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责任和历史重任,两部门资源优势互补,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前景。签署合作协议,是两部门深化合作、创新实践的新契机、新起点,双方将进一步坚持保护第一、强化政策联动,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深化价值挖掘,进一步增进交流合作、促进业务互通,切实加强两个系统间的统筹协调、有效联动,共同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及烈士纪念设施,做传承红色基因的保护者、传播者、创新者,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合作协议,国家文物局、退役军人事务部将积极在加强政策联动、强化规划衔接、共享信息资源、共抓保护管理、共育专业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形成红色资源保护部际合力,共同推动革命文物和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中的重要作用。
退役军人事务部,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北京市文物局以及烈士纪念设施、革命纪念场馆代表参加活动。
签约仪式现场(图源:国家文物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经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分为5部分21个方面的具体举措。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提出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体系布局”,针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明确未来发展定位。第三部分“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效能”,从优化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展陈质量、发挥教育功能、优化传播服务、增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全面推进自治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第四部分“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从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深化博物馆领域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第五部分“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改革保障”,从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队伍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为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实施意见》深刻把握和认识博物馆工作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对全区博物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措施,为形成优化合理的博物馆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为统筹不同博物馆共同发展明确了目标,对我们做好新时代博物馆工作,推动博物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助力博物馆强国和文化强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又有重大考古发现】2022年7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对外公布,在山西闻喜上郭遗址又有重大考古发现,遗址发现了仰韶和周代两个时期的遗存,特别是出土春秋早期60多块陶范及铜炼渣、雕刻刀具和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等,证明了这是一处两周时期包含有城址及墓地的大型遗址群。
此次发掘确定了上郭遗址主要有两个时期,即仰韶时代中晚期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仰韶时代中晚期,以2021年清理的10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址为主,年代包括西阴文化和仰韶晚期;其中,50号灰坑属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约为距今5200年前后,坑内出土一枚石雕蚕蛹。上郭遗址石雕蚕蛹的出土,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仰韶文化已经养蚕,而且蚕蛹、蚕茧传承有序,也坐实了西阴遗址蚕茧的可信度。
今年发掘出土的一千余块陶范和与铸铜作坊有关的遗物,表明上郭古城就是晋国重要都邑“古曲沃”。“曲沃代翼”、晋献公兼并邻国、“骊姬之乱”和晋文公开辟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霸业等,都与此息息相关,这在晋文化研究史上有重要作用。
山西上郭古城最新发现的石雕蚕蛹(图源:太原日报)
【以色列赫希特博物馆发现莫迪利亚尼画作隐藏草图】近日,以色列海法大学赫希特博物馆(Hecht Museum)的策展人在一幅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画作表面之下发现了3幅草图。为迎接即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一场展览,藏于该馆的作品《戴帽子的裸女》接受全面检查,并拍了X光片,这些未完成的草图由此被发现。
意大利犹太裔艺术家莫迪利亚尼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之一,曾在法国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35岁便英年早逝。他在法国创作的裸体画饱受争议。画面中纤细、修长的脖子和面部受到非洲和希腊基克拉泽斯群岛艺术的影响。
2018年,泰特美术馆藏的一件莫迪利亚尼画作之下经X光扫描发现了一幅肖像画。此次涉及的《戴帽子的裸女》原本就是一幅奇特的作品,作品两侧各有一幅肖像,两幅肖像方向相反。早在2010年,一位策展人就发现其中一侧肖像的领子下面有一双眼睛,此次,不仅这双眼睛所属的戴帽子女性肖像重见天日,还发现了另两幅肖像,其所描绘的分别为一名男性和一名女性。这件作品因此共描绘了多达5个人物,反映了艺术家当年的求索。
即将展出这件作品的费城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将于10月16日揭幕有关展览,基于对数十件绘画和雕塑作品的调查,探索莫迪利亚尼的工作方法和材料。
在赫希特博物馆展出的莫迪利亚尼作品《戴帽子的裸女》Copyright 2022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深圳市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近日,由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与崖空间共同主办的“孟菲斯的前世今生”设计展在广东省深圳市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开展。
本次展览从包豪斯出发,为观展者完整梳理及呈现孟菲斯小组在现当代设计历史中的“前世今生”,通过展示20世纪设计界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孟菲斯小组的作品,带领观众了解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的。孟菲斯小组的作品不仅深远的影响了不同背景、不同学派的后世设计师们,更推动了1980年代的文化思潮,在设计史上留下了反叛的、开创性的瑰丽色彩。
该设计展共分为“前传:从包豪斯出走”“正传:坏品味小组”“后传:那发生在孟菲斯以后的”“特别篇:安东西比克——孟菲斯的见证”四个章节。多层次的色彩、特殊形状的展台、精致的造景以流动的秩序铺展开,每件作品都在以自身的方式,或是不讲道理的撞色、或是奇特有趣的结构,传递着同样的艺术创想——一种绝不畏惧热爱、绝不忍受规则,充满温度和自由生命力的表达欲望。“孟菲斯的前世今生”设计展不只是一场面向设计与时尚的圈地狂欢,更是一次艺术美学的大众普及,为观众系统认识孟菲斯风格提供了入口。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7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生活艺术地图)
【中国】北京798艺术区:2022年6月23日,“李津同名个展”在北京298艺术区中二街D07站台中国开展。
本次展览的作品与李津画作示人的经典形象有所区别,近年来,李津一直试图回到笔墨的主线上,而且偏重于写意绘画。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认为他从感官的盛宴、世俗的欢愉转向了精神的省思、文雅的伤怀。但实际上,李津并不局限于某一风格,他的创作是多面的,这也在展览中有所体现。
齐白石以果蔬虫草入画,将清新自然的乡野情趣引入中国画;李津则首创以美食入画,将人的欲求与本性展现出来,打破了中国画水墨体系的定式。在他的经典作品里,人的生理需要被无尽放大和强化,画中的人物仿佛不知饥饱的动物,重欲、放纵,被本能所调遣支配。美食和人都是那么圆润、饱满、盈肥,通过图像带给视觉的刺激调动起多感官的欢愉。
为契合作品的气质,站台中国在本次展览的展陈上,也选用有别于展示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将画作装裱在木板上,两旁作大面积留白处理。同时,这种类似油画的展示方式让画作垂直于观者的目光,使得画面呈现更加直观,也更加直白地传递出画作中的信息。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7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北京之谷空间:2022年6月12日,由绘本国、之谷空间、见地沙龙联合主办的“熊亮个展:起与止”在北京市朝阳区广泽路2号慧谷根园仁爱胡同三号开展。
该展览共分为“昼夜花面容”与“和风一起散步”两个章节,展示熊亮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自我意识的中心”“面孔与塑像”“回到观察者的未知状态”到“二十四节气”“和风一起散步”;传统与现代的转变、存在与时间的挣扎、何为语言之可能性,如此种种的特点都能从展览中一探究竟。在“和风一起散步”中,作为绘本作家的熊亮让观众发现传统与创造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7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近日,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南京艺术学院协办,南京市文投集团、南京大明文化公司共同支持的“如歌的邢板——邢健健作品展”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报恩文化艺术馆开展。
该展展现了画家邢健健对于灵性与美感永不离弃的追求;数十年来,他知难而上,一“艺”孤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画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邢健健的创作,是在精致细微的古典写实中又掺揉了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成份,所以其作品呈现既是惟美、精致的,又是抒情、寓意的。他藉由绘画中的色彩、符号,象征或隐喻的运用,将内心中被激发的如梦如幻意境与唯美浪漫的气质,表现在画布与视象之中,通过对人物优美姿态的定格来表现出审美的趣味。
他的油画人物环境抽象,表现性和图绘性特征显著,这是一种探索,也是画家对情绪的宣泄,强调对个人存在意义的自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姿态、形态和表情到本质、性格和精神的演进过程。欣赏他的画作,就仿佛置身于柴可夫斯基那段如歌的行板之中,在优雅缓慢的旋律中行进。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7月30日。
展览海报(图源: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中国】北京嘉德艺术中心:2022年7月22日—10月30日,由故宫博物院、嘉德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嘉德艺术中心承办的“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将在北京市王府井大街1号嘉德艺术中心1层展厅盛大开幕。
该展将展出150余件精美绝伦的宫藏武备文物,以“礼仪中的武备”“战争中的武备”“艺术中的武备” 三个单元为“经”,用“吉礼”“狩猎”“大阅”“行军”“艺术”等板块做“纬”,交织出金戈铁马的历史气象与锐意进取的精神格局。
本次展览依照清宫武备的不同功用,分为“礼遇天地”“神锋握胜”“宝冶凝涛”三个单元,分别对应礼仪、战争、艺术与武备的关系。嘉德艺术中心秉承着用当代手法展现历史文物,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特邀知名原创绘本专家熊亮参与展览现场视觉创意;同时,邀请《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作者郭浩参与展览现场色彩创意,旨在为观众打造一次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观众能够在不同单元的场景中体会不一样的观展氛围;在以“礼”贯穿始终的“礼遇天地”单元,感受皇家祭祀的隆重、狩猎的紧张、阅兵的威严;在以战争为主线的“神锋握胜”单元,体验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在以艺术为展现内容的“宝冶凝涛”单元,进入一个刀剑如梦的世界,领略宫廷工艺和帝王收藏带来的独特魅力。
展览海报(图源:博物馆头条)
【美国|纽约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位于纽约的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于6月10日至9月4日举办展览“设计和平”(Designing Peace)。展览探索设计对和平事业的独特贡献,展现全球范围内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尝试创造和维持更持久的和平互动——从挑战现有结构的创意对抗,到呼吁拥抱正义和真相、寻求和解的设计。参观者能领略到众多作品,它们回应冲突与撕裂的底层理由,例如社会经济不平等、资源争夺、环境恶化。通过互动装置、凝思时刻与实践机会,展览邀参观者思考自己的能动性、加入到对和平的设计。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课程预告|麦积山石窟艺术13讲之第三讲——第133、135窟直播】2022年7月22日,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行谈艺术史沙龙联合主办的麦积山石窟艺术13讲之第三讲“第133、135窟直播”将在线上直播开讲。此次课程的主讲人是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广强。
该课程将围绕麦积山石窟第133、135窟进行直播讲解。麦积山石窟以小型洞窟为主,大型洞窟不多,133和135窟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洞窟,均开凿于北魏晚期阶段,内部空间大,造像内容多;其中133窟俗称为万佛洞、万菩萨堂,135窟被称为天堂洞,这些俗称在唐代末期就有记录;133窟中的小沙弥、造像碑、释迦会子等经典性的造像内容都是各个时期雕塑的优秀作品。
讲座海报(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与美育”讲座开讲】2022年6月24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与美育课堂虚拟教研室联合承办的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系列讲座第九讲“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与美育”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单威。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国家博物馆不仅集考古、收藏、保护、展研究、研究、展示于一体,更是承担了文化交流和公众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期讲座将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策展与美育项目的成功案例,讲解如何通过无声的文物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讲座海报(图源:设计学理论)
【“与时俱进:技术视角下的博物馆成功之道”讲座开讲】2022年6月24日上午,由魏峻工作室、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与时俱进:技术视角下的博物馆成功之道”讲座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段勇。
博物馆从诞生至今,并非一直都深受欢迎。它曾经小众自赏、广被嫌弃、门可罗雀甚至大量消失。幸运的是,博物馆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尤其在当代迎来了大发展,数量快速增长、社会广泛关注,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归根到底,博物馆因其宗旨和使命符合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而存在,又得益于其从理念到形态的与时俱进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未被足够认知的支撑作用。博物馆已成为人文+技术的最佳典范。从传统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再到如今元宇宙的召唤,技术加持下的博物馆走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豹变之路。
讲座海报(图源:辛亥革命纪念馆)
【新书发布:《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二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近期,由戴维·伍德沃德主编,成一农翻译,卜宪群审译的《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二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讨论和反思,并细致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地图与中世纪地图之间的延续和断裂,介绍了地图在中世纪晚期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为本卷的写作奠定了基调。
本册分主题讨论了地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宇宙志图、航海图和天体地图的绘制;用于地图绘制的视觉、数学和文本模型;文学与地图之间的关系;技术的生产与消费;地图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最后讨论了意大利诸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的地图学史。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进步、经典绘图技术的使用、新兴贸易路线的出现,以及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地图制作和使用的爆炸式增长,因此与其他各卷不同,本册花费了大量篇幅将地图放置在各种背景和联系中进行了讨论,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释性专题论文。
《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二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图源:考古书店)
【新书发布:《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近期,由葛剑雄、安介生撰写的《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已由三晋出版社正式对外出版。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安土重迁”似乎是我们祖先极其鲜明的形象特征。但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社会里,个人以及由个人组成的各类群体,其居留之地不可能自始至终固定不变。王朝更迭、社会动荡、自然灾害、民族矛盾,等等,都为人们的生存带来意想不到的考验。主动或被迫,东奔或南突,人们或百般无奈地,或不假思索地踏上了迁徙之途。迁移是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发展线索,移民其实是构架中国历史的重要枝干。重大移民事件运动同时又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无论对政治演变与经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该书力求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出发,利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来凸现移民运动、移民群体及个人在中华文化发展上的伟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
《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图源:考古书店)
【新书发布:《首都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研究》】近日,由杜翔撰写的《首都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研究》一书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对外出版。
契约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委托、承揽等事项的文书。中国传统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是通过契约来规范的。
首都博物馆藏有契约文书共计2万余件套。2万余件套契约文书大致分为地契、房契、析产书和其他合同四大类;立契时间,最早的是清顺治五年(1648年),最晚的是1965年,历时300余年。这批契约文书体系完备,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原始文书资料,能够基本反映出京畿地区民间契约文书的概貌,对研究北京地区清以来的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首都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研究》(图源:考古书店)
唐瑞兽葡萄纹铜镜
宁乡出土,伏兽钮座,厚缘高凸。主题纹饰由一道弦纹分割为内外两区,内区围绕伏兽钮饰海马四只,孔雀两只。海兽仰首,孔雀曲颈翘尾,形象生动。外区饰葡萄蔓枝及飞鸟,近缘处饰碎花一周。整个铜镜铸造精美,纹饰呈高浮雕状,是唐代铜镜的典型代表。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