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以“共享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为主题,汇聚尖端科技力量,共绘雷达产业创新蓝图。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所长金苍松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经过数十年积累,23所在雷达及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研制经验丰富,相关技术和产品致力于服务国防建设、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
图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所长金苍松接受新华网专访
星载与无人机载荷技术全布局,赋能国计民生多领域
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飞行安全问题变得至关重要。金苍松强调,大量飞行器投入使用,首要任务是确保飞行安全,这类似于构建一条“空中高速公路”。23所在制导和预警雷达的研发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已开发出一系列低空雷达产品,旨在保障飞行器的航路安全,有效预防碰撞。
气象保障对于低空飞行安全同样重要。例如,航天新气象公司研发的低空气象探测系统,为飞行器的起降和飞行过程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数据服务。
在民商航天领域,金苍松提到了对地观测的珞珈二号卫星,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星载雷达分辨率达到了0.5米。这种毫米波测绘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特性,能够穿透较厚的云层,持续对地表成像,对水利资源监测、农业资源评估、抢险救灾等应用领域意义重大。
23所还创新应用了多项技术,如顺轨干涉模式用于测量河流速度,“非沿迹”测量技术则能根据河道成像,全面监测水体。这些技术在水利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并在天津海河的抗洪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苍松总结道:“通过卫星和无人机载荷的研制及应用,雷达技术在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I技术加持,雷达探测能力再升级
金苍松认为,雷达产品的架构正朝着分布式、软件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AI技术相融合,让雷达的决策和处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在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等方面,可能将迎来持续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将强化体系的探测能力,对雷达的未来发展及国防和民生服务都至关重要。
要实现雷达在民商航天和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保持高性能同时降低成本是关键。金苍松强调,要从设计源头进行低成本设计,同时寻求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更广泛的领域统筹材料工艺和供应链支撑,是确保雷达能大规模服务民生的重要努力方向。
未来,23所将持续提升雷达性能,探索雷达通信等多功能一体化设计、雷达探测与光学探测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方向,旨在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