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梁栋飞)近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入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承载着更多责任,同时也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涵指出,中国资本市场承载着更多责任。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补齐工业化短板,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命运共同体”特征将更趋明显。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既需要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金融支持,也需要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中国资本市场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企业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需求。随着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实体企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王涵表示,如何在满足融资规模的同时,为企业匹配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和容错资本,这对资本市场改革提出了全新课题。
王涵剖析了资本市场需要把握的关键脉络,现阶段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资本市场改革需更好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如何运用政府资金期限长、视野广的优势,引导形成“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容错资本”,该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其次,金融机构需重新定位,平衡“功能性”与“盈利性”。金融机构应真正发挥中介功能,而非简单通道作用,这需要在经营理念、机构定位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与时俱进。同时,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超越短期盈亏视角,强化“政治性、人民性”;现阶段,应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理解资本市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最后,资本市场改革需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法治精神。随着经济转向创新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依赖“硬实力”。如何在监管层面激励优秀企业家精神,如何通过法治规范上市公司行为,是下一步改革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