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中国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5 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会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与主持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曹宝山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麦林教授、《中国肺癌杂志》丁燕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囡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晓燕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朱翔教授等二十余位全国肺癌治疗领域专家学者参会,共同见证《指南》的正式发布。
本次发布会同时开放线上观看端口,全网累计近24万人次共同见证《指南》发布。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支修益教授和王洁教授分别致辞。支修益教授代表主办方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发言。他表示,肺癌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脑转移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这本《指南》由编写组专家团队历时近一年时间编写而成,汇集了国内外肺癌诊疗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旨在解决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诊疗不规范的难题。希望通过《指南》的编写和发布,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肿瘤医生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学术指导,助力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和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率,推动我国肺癌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洁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肺癌目前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驱动基因突变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机会。针对脑转移这一治疗痛点,该指南的制定和发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将为未来实践提供规范指导。期待《指南》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指南》发布仪式上,支修益教授、王洁教授、赵军教授、李晓燕教授、曹宝山教授、李囡教授、陈麦林教授、朱翔教授、易福梅教授、赵晖教授、杨雪教授、宋天彬教授等专家共同展开《指南》卷轴签字盖章,宣布《指南》的正式发布。
指南解读:打破传统,靶向为先
指南介绍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雪教授主持,李晓燕教授作题为“指南编写背景及要点介绍”的汇报。
据介绍,《指南》共分为四个章节,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规范操作,涵盖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李晓燕教授指出,NSCLC驱动基因目前可干预的且有脑转移相关循证的共9个,本指南重点讨论针对这些靶点脑转移灶的靶向治疗。随后,李教授对《指南》中的重点推荐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本《指南》的最大亮点在于,强调了基于患者获益为目标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打破了以往单纯依赖放疗、手术的传统模式,基于近几年陆续发表的RCT研究及脑转移亚组数据,强调了靶向药物在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已经发表的较为成熟的数据,《指南》特别关注了第三代EGFR-TKI以及新型ALK-TKI的临床应用,明确指出对于无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可以优先选择靶向治疗,推迟放疗或手术。这种“先靶向后局部”的理念,体现了医学界对肿瘤治疗的认知转变,即从单纯控制局部病灶转向系统性、精准化的治疗。 此外,KRASG12C抑制剂、MET抑制剂、BRAFV600抑制剂、Her2-ADC药物在脑转移中的应用,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随后的专家对话环节,支修益教授、王洁教授、赵军教授、李晓燕教授聚焦医学指南质量,对脑转移的关键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大家具体讨论了如何在经典药物和新药之间进行用药选择的权衡。
据悉,《指南》全文已经线上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中国肺癌杂志》上,未来将在全国开展推广活动,全面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造福更多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期待《指南》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治疗方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有效提升肺癌治疗的整体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