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匾额传承非遗匠心
图为肖天长在客家祠堂内向游客讲解介绍客家匾额文化。新华网 王凯丰 摄
走进赣南客家村落,“行家”不必问人,看看祠堂和民居的门匾就知村里有几姓人,从哪迁徙而来,是什么人的后裔,其中的秘密就在“门匾题词”里。
作为客家文化符号,匾额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在赣南地区,挂匾是一件大事,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今年74岁的肖天长是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赣南客家匾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14年,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当地通过兴建“百匾堂”,建设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习所、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学等举措,让赣南客家匾额文化传承发扬,历久弥香。(王凯丰)
图为肖天长在指导徒弟雕刻匾额。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图为肖天长(左)和徒弟肖伟明(右)在雕刻匾额。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图为肖天长在用毛笔书写匾文。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图为肖天长(左)和徒弟肖伟明(右)在雕刻匾额。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图为肖天长在向游客讲解介绍客家匾额。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图为游客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博物馆“百匾堂”展厅参观。新华网 王凯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