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技术进步,肺癌诊疗不断进展,然而肺癌骨转移仍然是晚期肺癌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天津市胸科医院近日启动了肺癌骨转移多学科诊疗(MDT)项目,旨在为骨转移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推进肺癌MDT规范化诊疗。
天津市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大强介绍,作为以治疗心肺疾病为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该院就诊患者中肺病患者占40%,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肺癌患者。为更好地服务肺癌患者,该院在原有肺癌一体化中心的基础上,搭建了覆盖肿瘤内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康复科等院内科室以及院外骨科专家的肺癌骨转移MDT平台,推动肺癌骨转移诊疗的规范化。
天津市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孙大强
“我们通过整合院内资源、联动院外专家、强化规范化流程,来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MDT的核心在于让各学科专家同频共振,例如,针对脊柱骨转移患者,医院通过MDT讨论后,联合外院的骨科专家实施骨水泥注射或内固定手术,有效降低病理性骨折风险,同时结合全身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实现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无缝衔接。”
孙大强介绍,该院建立了肺癌骨转移的规范化诊疗流程,将MDT纳入诊疗规范,每一个到该院就诊的患者,都会经历精准诊断、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三个环节,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首先,精准诊断是规范化诊疗的第一步。该院通过全身骨扫描、核磁共振、血液指标检测等手段,明确骨转移的位置、数量和风险,通过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诊断明确后,MDT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和手术等。
第三,是全程管理,该院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孙大强指出,定期随访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能为医生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通过随访,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也能获得持续的医疗支持。
天津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秦建文介绍,近年来,肺癌治疗取得进展,尤其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经从化疗时代的不足1年延长至3-4年。“肺癌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帮助患者实现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天津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秦建文
生存时间延长也使得骨转移问题愈发突出,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可能引发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甚至导致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肺癌骨转移后,直接抗肿瘤的药物效果可能不如治疗其它转移部位的疗效。
“传统的单学科诊疗模式难以应对骨转移的复杂性”,秦建文指出,采用MDT诊疗,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全程管理策略,是应对骨转移的关键。除了传统的化疗和靶向治疗外,还需要应用骨改良药物、局部放疗、介入治疗以及关键部位的手术治疗等综合手段。
秦建文还指出,恶性肿瘤患者,一旦确诊骨转移,就需要长期规范地应用骨改良药物来预防和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目前骨改良药物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四代,在给药方式、副作用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进步。
秦建文介绍,为确保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全面的医疗支持,天津市胸科医院通过门诊和住院双重MDT服务,来为患者提供全程管理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医院提供门诊MDT服务,患者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这种模式使患者在门诊阶段就能获得多学科的综合诊疗意见,避免了在不同科室之间辗转求医的不便;住院期间,该院每周会组织MDT会议,针对复杂病例进行集中讨论,各病区的主任和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一名64岁的晚期肺癌合并胸椎转移患者,到该院初诊时因剧烈疼痛无法行走。经MDT讨论后,团队为其安排了外院骨科专家进行椎体成形术稳定脊柱,同步进行核靶向治疗,术后2周,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可独立行走;随访2年,病灶稳定,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一名广泛骨转移患者,传统化疗效果不佳,该院MDT团队为其引入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并针对股骨转移灶实施精准放疗,患者生存期延长至3年以上,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骨转移不等于生命的终点,通过MDT整合资源,许多患者从无药可救转变为与瘤共存”。孙大强指出,骨转移MDT的实施不仅帮助患者提升生存获益,同时,骨转移MDT还推动了肺癌MDT的规范化诊疗进程,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接下来,天津市胸科医院将继续加强多学科协作,优化MDT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