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波: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梁栋飞)“清华三农论坛2025”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传波表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应是围绕着人在城市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让农民工在城市“有房住、有学上、有事做、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他认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思维方式。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该文件提出了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的发展方向,是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思维方式,要改变那种单一工作、单一住所,非城即乡的思维方式。同时要警惕城市新二元结构、多元户籍。”陈传波认为,越是全面取消和放宽落户限制,就越应强化地方政府的“兜底”责任,切实维护户籍的一元性。
陈传波说,目前已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供兜底保障。对大多数省市来说,最低保障的大部分是来自中央财政,可按照“钱随人走”原则,将中央补贴部分由户籍地转移到常住地,这意味着推进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至少在财政方面的障碍就要小很多。
据悉,“清华三农论坛2025”以“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为主题,旨在聚焦农村改革的具体措施与策略,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措施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