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华骨健康学院——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学科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大会聚焦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领域进展,并发起《中国实体瘤骨转移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白皮书》项目,为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提供依据,助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获益。
新华网特邀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为我们分享本次大会相关内容,畅谈乳腺癌骨转移诊疗相关新进展。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
新华网:骨转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肿瘤治疗中困扰临床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2005年您和各位专家就在孙燕院士的指导下发布了《实体瘤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如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疗现状如何?
江泽飞:很多晚期恶性肿瘤病人都会出现骨转移,骨转移的患者往往需要往返奔波于放疗科、骨科、内科、外科等多科室进行诊治,很多患者痛不欲生。所以当时孙燕院士汇聚了不同肿瘤领域专家,共同推动《实体瘤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希望能够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规范化诊疗。
经过近20年的努力,随着骨转移诊疗规范的形成和新型骨改良药物可及性的提高,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取得一定进步,但仍需面对新的挑战。未来,需要各学科专家继续携手合作,共同推动骨转移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规范。
新华网:乳腺癌是易发骨转移的三大肿瘤之一。近些年,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病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江泽飞:随着近年来乳腺癌分类治疗的显著进步,不仅受体阳性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HER2阳性和三阴性的患者也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使得患者的生存期逐渐延长,但骨转移所引发的疾病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问题也随之凸显。因此,对骨转移的早诊断、及时进行规范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新华网:MDT在实体瘤骨转移诊疗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江泽飞:不少骨转移患者起病隐匿,患者出现骨痛甚至骨折时,可能会先选择去疼痛科或骨科进行治疗。甚至有些骨转移患者是先治疗了骨折后,才发现乳腺癌或肺癌等恶性肿瘤。因此,多学科综合治疗在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骨骼疾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不一定是他们初次就诊的科室所能提供的。比如有些骨转移患者需要先做药物治疗,有些则适合进行放射治疗,还有些可能外科手术才是当下最适合他的治疗手段。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综合判断。
希望无论肿瘤医院还是综合医院,都能建立更好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以确保患者能够优先获得最佳的治疗。
新华网:骨改良药物是目前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药物,包括传统的双膦酸盐和新药地舒单抗。请您谈谈这些骨改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
江泽飞:随着医学的进步,骨改良药物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使用起来更加便捷,疗效也越来越好,可以治疗骨转移,同时也能够预防由骨转移引起的骨相关事件,
包括病理性骨折、骨放疗、骨手术及脊髓压迫。
骨改良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可以让那些早期出现骨转移的患者延缓骨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间接降低内脏转移的风险,延长生存期。而对于已经出现严重骨症状和不良反应的骨转移患者来说,这类药物也能显著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很好地提高他们在肿瘤晚期生存中的生活质量。
目前,骨改良药物创新药地舒单抗120mg的骨转移适应症也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用于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以延迟或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风险。随着药物可及性提高和规范治疗的实施,不少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这正是我们进行规范诊疗的目的所在。
新华网:本次大会上,《中国实体肿瘤骨转移诊疗现状白皮书》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全国带头人,请您简要介绍《白皮书》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未来对中国实体肿瘤骨转移规范诊疗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江泽飞:经过大家多年的共同努力,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越来越规范,但仍需要持续性的继续教育。作为临床肿瘤学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深入了解恶性肿瘤骨转移在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的诊断与治疗的现状,以及不同层级和经验的医生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疗规范的不同看法,从而更好地识别导致不规范的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的推广,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都能得到相对均质的治疗。
希望这份白皮书能更好地揭示当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疗现状,发现针对性的问题,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合理的骨转移MDT策略,帮助医生更快地成长,为恶性肿瘤患者更长的生存期和更优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