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下午,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京举办。首场圆桌环节,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于曦,河北省保定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保雪围绕《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特色打造》进行了讨论,该环节由新华网主持人刘燕主持。
“教育数字化是系统工程,天津市河东区也在持续努力。我们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是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我们非常期待新技术能够帮助、赋能教师。”于曦分享了自己在学校调研中关注到的一些现象,以及采取的对策。“我们注意到孩子们在面对新技术时,掌握技术的水平更高,接受新技术的速度更快,相较而言,教师往往是滞后的,所以我们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于曦介绍,河东区通过三个“会用”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学会使用”,即通过设计任务驱动教师学习新技术;“汇集共用”,即通过教研联动整个教育系统,提升教师运用技术的水平;“智慧应用”,教师掌握技术后,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针对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提问,于曦认为,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发挥示范作用:通过鼓励优秀教师展示数字化教学成果,激发其他教师兴趣。同时,通过布置数字化任务,如制作教学短片,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进而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这种任务式学习有助于快速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让教师明确数字素养对评价的影响。通过技术和评价指标的结合,为教师和学校描绘清晰的发展画像,实现评价的可视化。“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仍有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丰富的优秀资源,天津市也开发了本地的智慧教育平台,其中包含了各区筛选出的优质资源,许多优秀教师也将自己的教学案例分享到这一平台上。”数字教育资源应该如何建设和利用,以实现区域内外的融合、共享和便利使用?于曦介绍,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河东区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通过考核促进使用,二是通过组织活动引领使用,如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间的线上交流活动。此外,河东区还与对口支援的和田等地区,以及邯郸、朝阳等地进行线上教研合作,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确保了资源的优质性。
围绕评价体系改革,于曦介绍:“我们从群体层面开始改革评价体系。自2018年起,结合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与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合作,同时,邀请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大和天津教科院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参与,建立了河东区的教育管理数据库。”据悉,该数据库围绕学生发展力、教师胜任力、校长领导力和学校治理力四个维度,共设置17个关键指标。河东区开发了评价工具,并连接市区两级综合数字评价系统,为学校提供全面画像。“评价结果出炉后,我们会组织分享会,并提供专家指导和定期追踪,以激发学校动能。”同时,于曦也提到,对于学生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仍需要更多技术支持。期待未来能有技术解决这个问题,使学习行为评价更加有效。
对于学校的未来图景,于曦认为,学习中心将是一个重要方向,那里有多位智能导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他们喜欢的内容。她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现在做起,构建一个区域的数字大脑,搭建相应区校平台,开发N个AI赋能的应用场景。“这些技术将赋能教研、教学、学习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