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唐滨妮)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在京召开《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以下简称《分类指引》)新闻发布会。这是保险业首次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也是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以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
促进规范发展 推动细分领域创新提速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分类指引》的发布,是保险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保险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出台对保险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治理及民生保障能力,加快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险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保险保费收入约1159亿元;同时,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已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
“对保险业来说,发展绿色保险是行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深入思考回答的时代课题。”保险业协会副会长王玉祥表示。
为引导保险业加快绿色保险领域创新,促进绿色保险规范发展,保险业协会自2021年起启动了绿色保险标准化建设项目,组建了包括人保财险、太保产险、中央财经大学绿金院、中再集团、平安集团、国寿资管、国寿财险、平安产险、永诚保险、英大财险、瑞再北分等单位在内的绿色保险研究小组,召开40余次工作会议和专题会议,反复研究论证,制定提出《分类指引》。在研究制定过程中,保险业协会主动向监管部门汇报沟通,确保《分类指引》遵循监管部门对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及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工作要求。同时,通过座谈交流、书面征集等方式,广泛听取并吸收了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有关领域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分类指引》的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明确定义分类 引导行业助力绿色转型
人保财险副总裁降彩石认为,《分类指引》明确了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和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建议,并对这三大领域进行了详细分类。
从绿色保险产品来看,《分类指引》共梳理形成十大类服务领域(场景),并以16类保险产品类别与之对应,涉及69种细分保险产品类别,并列举了150余款保险产品。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层层细化的目录呈现形式,便于客户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绿色保险产品,助力化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从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来看,《分类指引》按照保险资金投向资产范围确定,囊括了除存款以外的各投资品类,包括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直接股权投资等等。
国寿资产党委委员赵晖表示,对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的分类有助于从全链条、全维度对保险公司服务国民经济绿色转型的质量和效应进行评估。《分类指引》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内绿色投资领域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健全,除了债券,其他投资品类缺乏普遍认可的判定标准这一现状,同时借鉴行业领先机构在开展绿色投资统计既有的经验,采取“定量+定性”的方法明确分类。未来,保险机构可以利用《分类指引》的方法体系和路径,逐步构建和完善自身绿色投资的能力,比如建立绿色投资的股票池、债券池和基金池,进一步提高绿色投资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行业服务国民经济绿色转型质效不断提升。
从保险公司绿色运营来看,《分类指引》从职场、硬件设施和因公出行三大类进行详细分类,通过绿色运营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黄宝新表示,保险公司自身的环境绩效管理是双碳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业界一般认为,金融机构的碳排放中90%乃至95%源自业务端,但自身的碳排放是最容易把握的。为此,保险公司应渐进有序减少碳足迹,最终实现运营的碳中和。目前较为认可的路径是“先内后外”和“先减后买”,即优先通过职场、建筑和数据中心节能等形式做好内部减排工作,再寻求外部购买绿电等方式辅助减排,同时通过控制差旅或新能源替代减少因公出行产生的碳排放。综合内外部可行的减排措施后,通过购买碳汇等多种方式最终实现运营碳中和。
强化绩效管理 更好发挥再保险功能
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绿色保险发展。2022年6月份,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同年11月份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分类指引》的发布,将助力绿色保险的量化统计更加精准,保险公司发展绿色保险也将更有抓手,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保险也属于新兴领域,相比传统领域更需要再保支持。绿色保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再保险发挥独特功能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再集团副总裁朱晓云介绍,根据绿色产业需要与风险特征,再保险公司积极推进前沿风险研究和产品开发,在全新领域合作推出绿色保险产品,如近年来再保公司支持直保公司落地了多款碳汇保险,支持碳市场发展。此外,再保险公司与绿色产业端广泛合作,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