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核聚变反应堆“心脏”竣工
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据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5月5日报道,世界最大核聚变反应堆的“心脏”终于竣工。研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工作已持续近40年,其最复杂部件现已准备就绪,可以进行组装。
关于核聚变能量,人们常常会听到的一句典型宣传语是,科学家试图“把太阳装进瓶中”。虽然这么说在技术上没错(人类正试图利用氢的同位素来控制太阳质子-质子聚变链式反应的能量),但像ITER这样的托卡马克装置更多地是极限工程领域内的一次演练。
一旦完成,ITER将能够承受10倍于太阳核心温度的温度,同时还能使自身的某些部件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这一工程奇迹的核心是一个3000吨重的磁体系统,它对制造一道“隐形屏障”至关重要。该“隐形屏障”可将过热的等离子体控制足够长时间,从而启动核聚变反应。
4月30日,ITER团队宣布,这套磁性拼图的最后一块——中央螺线管——已在美国制成并接受了测试,可以运往位于法国的ITER设施进行组装。一旦组装完成,这一螺线管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磁体。ITER团队发布的新闻稿称,这块磁体威力大到能使一艘航母完全悬浮起来。它将被置于“外骨骼”(由8个美国供应商提供的9000个零部件组成)内。在中央螺线管产生能够启动核聚变反应的极大力量时,“外骨骼”将为其提供支撑。
尽管ITER与我们的太阳有着本质区别,但其工作方式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与太阳类似。太阳使用一种“大到不可能失败”的核聚变机制——其绝对质量(地球的33万倍)足以将氢核聚变成氦。而在地球上,科学家需要用更多的热量来弥补质量的不足。(编译/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