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吴诗萌)4月18日至20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日间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的医疗管理专家、临床骨干围绕日间医疗的规范化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会议期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主任许中在接受新华网专访。他认为,“日间医疗对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甚至是一锤定音的影响。”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主任许中
CMI是衡量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晴雨表”
CMI(病例组合指数)是国际通行的医疗质量评价工具,通过量化分析出院病例的技术难度与资源消耗强度,直观反映医院收治病种的结构优化程度。该指数越高,意味着医院在复杂病例诊疗、高精技术应用及资源调配效率方面表现越突出,现已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考体系中的核心监测指标之一。
许中直言,日间诊疗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CMI值。“提升CMI值的逻辑很简单:增加高权重病种(如外科手术),减少低权重病种(如传统化疗)。”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该院通过成立日间治疗中心,将散落各科的化疗患者集中管理并转为门诊身份,仅半年时间,CMI值从1.08跃升至1.35,“这一数据预计可跻身全国前50”。
“信息化+标准化”是筑牢日间诊疗安全底线的“双保险”
在开展日间诊疗的过程中,信息化成为医院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分散、流程碎片化、数据孤岛等痛点,不仅拉低诊疗效率,还可能因环节衔接不畅埋下安全隐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成为破题关键。
“流程设计的底线是安全,核心是信息化。”许中表示,厦门经验的关键在于通过全流程“亮灯管理”系统,实现患者从预约、床位分配、术前宣教到术后随访的精准管控。“每个步骤像交通信号灯一样实时监控,确保医疗质量零漏洞。”这一模式不仅将医疗差错率降至最低,还大幅提升了运行效率。 作为厦门市日间医疗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许中牵头制定的《厦门市日间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亮灯管理系统”是《厦门市日间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的核心创新点之一。依托全国首个化疗全流程信息化监测平台,实现了从预约到随访的全程数字化追踪。此外,该标准还首创“日间手术安全核查双签制度”,要求主刀医生与质控专员共同确认手术关键节点,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目前,这一标准已被国家卫健委列为全国试点模板,推动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在内的20余家三甲医院落地实践。
针对基层医院推广难题,许中建议:“日间化疗技术门槛较低,更适合县域医院开展。通过集中低权重病种,县医院的CMI值提升速度可能比大型医院更快。”
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日间医疗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已有超600家县域医院开展日间化疗试点,平均CMI值提升0.15-0.25,床位利用率提高20%。许中表示:“县医院通过集中低权重病种,可将资源更多倾斜于疑难手术,这与国家‘千县工程’提升县域诊疗能力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
皮下制剂开启乳腺癌日间诊疗“舒适化”新赛道
以乳腺癌为代表的肿瘤慢病化管理,正成为日间诊疗创新的重点领域。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年新发病例超42万,且约60%的患者需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然而,传统化疗模式因耗时长、资源占用多、患者体验差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诊疗效率的提升。
“乳腺癌化疗的日间化转型,是临床需求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许中以传统静脉输液为例解释困境:“一名患者完成一次化疗需3-4小时,大量时间耗费在输液和观察环节,既挤占医疗资源,也增加患者身心负担。”而厦门日间治疗中心引入创新双靶皮下制剂,将乳腺癌靶向输注时间缩短至5-8分钟,“一针注射加短时观察即可离院,患者舒适度显著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也同步提升”。
这不仅是创新靶向药物的应用,也是诊疗模式的系统性革新。许中介绍,厦门日间治疗中心通过集中管理全院化疗患者,并建立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实现了资源与技术的双重优化。“外科医生专注手术,化疗方案则由肿瘤内科主导制定,病理科、药剂科同步介入,确保用药规范性和安全性。”他特别强调,这一模式并未削弱科室利益,“化疗方案的归属权仍在外科,但通过MDT协作,治疗科学性大幅提升,医疗纠纷率同比下降40%”。
值得关注的是,皮下制剂的推广与医保政策、医药创新紧密联动。许中在2023年全国肿瘤学大会上曾呼吁:“新型皮下制剂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医疗系统诊疗效率,建议在现行DRG/DIP支付体系下,从政策端对这类 “日间友好型”药物的应用给予倾斜,进一步惠及患者。”数据显示,厦门日间治疗中心运行以来,乳腺癌患者平均治疗周期缩短25%,床位周转率提升3倍,患者满意度达98%。
“乳腺癌日间诊疗的探索,为其他肿瘤慢病管理提供了范本。”许中总结称,“未来随着更多皮下制剂、靶向药物的应用,日间模式将覆盖更广泛病种,最终实现患者‘少跑腿、少耗时、少痛苦’的诊疗目标。”
政策协同与技术迭代并进 推动日间诊疗发展
谈及日间诊疗的未来发展,许中呼吁政策端优化监管体系:“现行手术管理制度与日间模式的高效需求存在矛盾,需探索更符合实际的监管框架。”同时,他期待医药企业加速创新制剂研发:“在肿瘤慢病化管理趋势下,其他更多皮下靶向治疗药物涌现,将进一步扩大日间诊疗的适用场景。”
许中呼吁政策端加强协同:“日间诊疗涉及医保支付、药品目录、服务定价等多环节,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患者不因诊疗模式转变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