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 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出席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时指出,中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和相关国际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发展可持续金融,对于我国金融业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中国人民银行从加强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促进国际协调与合作。
我国可持续金融发展与国际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谈及我国可持续金融发展与国际协调合作时,王信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我们全方位地参与相关国际协调合作是紧密相关的。”
一是2016年,我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开始初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英国英格兰银行牵头建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
二是中央政府和各部门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相关国际协调合作。在我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绿色金融积极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和“五大支柱”中,国际合作就是支柱之一(备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是另外四个支柱)。
三是我国金融机构及企业发展和应用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协调合作,是一种激励相容的过程。
四是我国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绿色金融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今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有三方面重点工作
谈及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最新进展时,王信分别介绍了过去几年、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和重要成果。
王信说:“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担任联席主席,牵头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后来它的关注范围扩大,从绿色金融扩大到可持续金融,不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还包括生物多样性和其他更广泛的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协调合作。2021年意大利担任G20轮值主席国,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升格为可持续金融工作小组。”
王信表示,在G20的框架下,还有很多研究小组或者工作组。相对来讲,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较为活跃,成果较多,其重大成果经过财长行长会、最终G20首脑会批准。虽然工作组达成的很多内容是自愿遵守的,但因为层级比较高,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王信指出,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核心任务,就是动员社会资本,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自愿的原则形成共识,并推动成果的实现。
“目前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担任联席主席,其秘书处则从联合国环境署变成联合国规划署,但是基本架构都是两个联席主席与主席国、秘书处。重大事项先由这四家协商,并提交给G20成员进行讨论。”王信说。
王信还介绍了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重要成果。2021年,发布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现在很多重要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路线图基础上展开的。”
他表示,去年印尼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通过了转型金融框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转型金融的概念。“之前的绿色金融更多强调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转型金融则更强调高碳行业如何有序地实现低碳转型和发展。
王信指出,今年,印度担任G20轮值主席国,工作组的工作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如何动员及时充足的气候融资;二是金融支持非气候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建立分析框架;三是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
“今年非气候的可持续金融工作比较关注自然相关的数据和报告,以及社会影响力投资。社会影响力投资是个较为崭新的领域,相关投资要取得正的经济收益,同时要取得可量化的、可观测的的社会效益。”
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披要求 推动产品创新
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举措?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际协调合作,王信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工作和思考:
一是加强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拓展并且扩大使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及时出台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等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二是强化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包括探索自然相关标准和统计,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三是扩大可持续金融工具的使用。王信表示:“这确实对于金融行业来讲是个难得的机遇。金融机构非常积极参与相关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发展。我国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均居全球前列。在推动产品创新方面,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都在发展起来。”
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应大力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形成合理碳价;用好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价和成果运用等。
五是能力建设,即结合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及G20工作重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和能力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及各相关机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