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技术、新药物尤其是创新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谨科学的设计后开展临床试验。这一设计往往对入组患者有较多要求,从而将一部分明明就是这个疾病的患者挡在临床试验的大门之外,让他们不能第一时间享受到医学进步带来的成果。
针对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主任吴一龙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为期6年、为不能入组晚期肺癌患者提供“同情用药”的临床试验,并提出一种全新的临床试验模式。其成果于北京时间7月24日23点发表于国际医学顶级期刊《自然医学》上。
“本研究之所以会被顶级期刊《自然医学》看中刊发,完全在于研究设计的新颖性。”论文的通讯作者、著名国际肿瘤学专家吴一龙采访中表示。据悉,该项研究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报道的,具有真正意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临床试验。不仅首次提出了一种对于罕见基因变异患者的全新临床试验模式,未来的新药、新技术研发,也有望给予“不能入组”患者群更多的医学关注,让最广泛的患者群体及时享受到医疗科技进步带来的获益。
吴一龙团队发布成果
谈起新药研发或临床试验,一部分人会觉得这是在当小白鼠,不甘于充当试验对象的人会弃之如敝履。但对于恶性肿瘤,尤其是特定基因驱动型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对应的靶向治疗临床试验则可能是救命的最后一次机会,是其接触最前沿药物的宝贵机会。参与试验,不仅能第一时间享受到最前沿的药物,更为规范的随访、观察和后期管理将有助于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拿晚期肺癌来说,统计显示,仅有44.8%的癌症患者有机会参加临床试验,而其中将近一半(21.9%)的癌症患者,因为过于严格的入组标准等限制而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临床试验是一种通过严格筛选,使符合条件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最前沿的、未上市药物治疗的研究模式。”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教授介绍。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就在研究肺癌创新药物、方案组合的同时,联合全国数家医疗机构,于2018年开创性同期启动了一项由研究者发起、以患者为中心的Ⅱ期大型伞式研究(CTONG1702)和一项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CTONG 1705)。“我们提出了创新的临床试验模式,增设了一个基于‘同情用药’的‘宽松入排队列’,让这些患者在医生的严格随访下,有机会接受到这些针对性的药物。”周清说,同情用药是指对于患有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在不能通过现有药品或入选临床试验来得到有效治疗时,可以申请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未经上市许可的试验用药物。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对于罕见基因变异患者的全新临床试验模式。”论文第一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刘思阳介绍,研究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其一验证了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药物,在治疗一线HER2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出现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同情用药”模式给予未能入组患者以在研药物治疗后,新药临床试验兼顾到了更为广泛的患者群体。让药物研发的过程中,没有了必须忽视一部分(不能入组)患者的遗憾。
据悉,“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是指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视患者为主动参与者、以临床价值为最终目的,该理念已成为当前药物研发的核心指导思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22年8月发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临床试验的开展不应没有任何科学理由地排除特定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器官功能损伤的患者等,并且应从各方面促进受试者人群的代表性。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李扬秋教授表示:“需要有丰富临床研究经验,才能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概念精准地带入临床研究。希望未来继续开展类似的临床研究,更好地发挥以患者为中心研究的临床意义。”目前该团队还有另一个同类研究设计模式(CTONG2203项目)已在筹备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