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孙玉柱做客新华网2024高考情报局,为考生和家长介绍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的招生变化、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亮点。
Q1:请您简单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
华东理工大学地处上海,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有研究生院,保研比例超过23%。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Q2: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有哪些?今年是否有新增专业?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学校目前设置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
学校今年新增“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华东理工大学集全校优势资源,为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该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在电子信息材料及相关领域,特别是封装材料、工艺过程材料以及测试分析材料等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以高素质的学术队伍、行业龙头企业和前沿的科研工作确保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通过教学与科研互动、产教融合,在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Q3: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化举措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研究型、个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探索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招生培养模式”“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微专业”等,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个人竞争力。在大类招生情况下,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与爱好,一、二年级期间在不同大类间进行双向选择转专业。
学校设置“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智能化”“新材料”6个工科试验班或实验班,旨在聚焦国家发展亟待解决和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未来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
学校实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招生培养模式,设有“化工与工程管理”“计算机与金融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环境工程与社会学”“能源与经济”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多学科交融,旨在为学子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1+X本硕博贯通制),在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实行“一对一”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在同一年级中只能指导1名学生,并单独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前三年完成拔尖创新人才本科定制化培养方案,第四年起可提前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完成本科毕业环节。四年期满且符合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者,可获得学士学位;自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本硕博贯通的培养通道。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常在本科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中开始选拔,学生前三年完成除毕业环节以外的定制化课程,最后一年以企业培养为主,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合作完成,属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国家首批试点高校,目前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7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辅修专业是我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不仅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也为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的本科生提供了共享资源。我校目前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财务管理(投资理财方向)”“法学”“视觉传达设计”7个辅修专业。
微专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我校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工业设计”“国际企业管理”“经济学”“法学”“健康管理”“Mini-MBA”等12个微专业,以相对迷你精干的课程满足学生发展和自我兴趣的需求。
Q4:学校今年在招生政策以及录取规则上是什么样的情况和变化?认可哪些加分政策?
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批次的投档模式、生源情况和相关政策,确定调档比例。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普通类招生批次录取时,投档考生专业服从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制,学校不会退档。艺术类投档考生体检不受限制,学校不会退档。
学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加分,且分值不超过20分,在投档和安排专业时均适用。
学校录取原则为“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即对投档考生,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录取,考生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专业级差分,优先满足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这也有利于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考分来选择专业。
当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且体检不受限制,将统筹安排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若不服从专业调剂或体检受限,作退档处理。
学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制定学校各专业(类)的体检限制要求。详见学校本科招生网。学校对考生的视力(近视程度)没有特别要求,体检限制要求主要是部分专业对考生的辨色力和嗅觉有限制,特别是“色弱”“色盲”“嗅觉迟钝”,高考体检结论有此类专业报考限制的考生,要慎重报考。另外,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口吃、听力障碍”的考生有限制。具体详见学校本科招生网。
我校的各项招生政策均以《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为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我校本科招生网都有公布,请各位考生及家长上网查询。
Q5:学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有哪些政策和要求?
“双向选择”转专业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发展、强化质量意识、改革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使优秀学生和确有专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
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一般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转专业申请,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特长,按照一定的筛选规则和程序,批准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入学后,一、二年级转专业的比例可达15%。
具体安排以学校教务处当年公布的通知为准。
Q6: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和举措?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立足上海,放眼全球,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际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海外留学提供了广阔渠道。校际联合培养项目一般为学生在校期间进行选拔,选派合适的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简单说比如“2+2”、“3+1+1”、“3+2”等模式,这在学校本科招生网上有简要说明,关于哪些专业、什么类型的培养、项目如何申请,就不在此一一展开,请大家去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上了解。
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外方的学士学位证书,有的项目外方还会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不同的培养项目颁发的证书不完全一样。学生申请和选拔主要依据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相关外语语言的考核成绩等进行挑选。学校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海外游学、暑期项目及实习生项目。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有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本科阶段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精英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应用化学(精英班)、环境工程(精英班)4个专业,专业硕士(工程师)阶段设置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均为华东理工大学优势专业。学院采用优秀本科生培养模式,实行100%本硕贯通培养,由来自法国和华东理工大学的顶尖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采用中文、法文、英文三种语言开展课程教学。学生可在学院内部转专业,转专业不受比例限制,可自选赴法或在校攻读硕士学位。
Q7:学校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出国以及读研的情况是怎样的?
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有特长、有特色、综合素质高,就业流向多为国内外重要行业知名企业,受到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普遍青睐,来校招聘的单位络绎不绝。近年来,学校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涉及化工医药、石油轻工、生命大健康、信息产业、金融商贸、航空航天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学生就业的单位绝大部分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比例持续增长,其中保送攻读研究生的比例超过23%,部分学院保送读研比例超过30%。2023届本科毕业生有1964人在海内外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7.88%。其中,1550人在境内升学,414人出国出境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