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河南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承载着千年厚重历史,更见证了洛阳在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方面的不懈探索。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在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洛阳面临着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两难抉择。最终,洛阳做出“避开老城建新城”的决策,在涧河以西规划建设工业区。这一决策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既为城市拓展了发展空间,又巧妙地避开了对老城区文物的破坏,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筑牢根基。
20世纪80年代,洛阳率先实施“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制度,并严格避让隋唐洛阳城22平方公里的里坊遗址,成功实现将文物“保起来”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洛阳全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3处大遗址成功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列。这些公园不仅是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阵地,更成为洛阳的城市文化地标,实现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跨越,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之选。
近年来,洛阳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形态,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成新时代遗址保护的“洛阳模式”。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城市总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筹考量,依据《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立“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的保护展示空间格局。定鼎门、两坊一街、天堂、明堂、九洲池、应天门等一系列保护展示工程有序推进。同时,洛阳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推动大遗址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促进旧城改造、乡村振兴与大遗址保护协同发展。
大遗址的有效保护赋能城市发展的同时,也惠及市民生活。“00后”李晓认为,遗址的保护让洛阳的文化内涵得到展示,而遗址公园的建设让洛阳的文化生活更有魅力,她说:“周末和朋友去隋唐洛阳城看灯光秀、逛夜市、吃小吃,非常有氛围。”
2024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举办,宫廷乐舞、皇家灯会、国风剧本动态游、《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等沉浸式项目惊艳世界,洛阳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年,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年接待游客达485万人次。
洛阳在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大遗址保护不仅守护了城市的历史根脉,更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记者:陈关超 张莹莹 通讯员:曹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