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图书馆举办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智能机器狗派发节目单。 浙江图书馆供图
人形机器人跑半程马拉松现场 丁 林 摄
4月19日,全球首次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赛场上,人形机器人与人类选手并肩驰骋,从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出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打卡地,最终到达通明湖信息城。
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是机器人在文旅、体育等领域应用的缩影。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正带给人们更多耳目一新的体验。机器人导游、机器狗巡逻、机器人表演舞蹈民乐戏曲等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以其独特魅力和丰富功能,成为构建智慧文旅生态的重要内容。
在很多景区,机器人已成为“标配”,不仅能承担导览和宣传任务,还能通过摄像头识别游客的表情和动作,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个性化服务。在浙江乌镇,机器人导游可根据游客的实时位置和行程安排,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规划,帮助游客更高效地游览景区。在江西武功山景区,机器狗入职景区警旅大队,辅助参与景区巡逻工作,并以其憨态可掬的外形获得了游客喜爱。在山东泰山、安徽黄山等景区,外骨骼机器腿、智能登山杖、智能助行机器人等登山智能辅助产品,用科技力量帮助游客轻松登山。
在演艺领域,机器人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从“李白机器人”深情吟咏《蜀道难》,到机器人与真人演员共舞,再到机器人和戏曲演员合作演奏二胡、唢呐,表演京剧的唱念做打,文旅机器人的场景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更令人瞩目的是,随着算法的不断升级,机器人开始从模仿动作向创造动作跨越,并具备实时调整能力。宇树科技推出的“功夫BOT”机器人实现“任意动作任意学”,扭腰转身、竖拳横踢、回旋摆腿等高难度动作信手拈来,打破了传统表演形式的束缚。
文旅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得益于AI、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然而,技术鸿沟、高研发成本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好地适配文旅场景,也是一大挑战。在这些方面,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如贵州的机器狗“小蚂BOT”性格各异,或“社恐”或“社牛”,不仅能说外语和方言,还能进行拜年、比心、倒立等动作,为游客提供趣味十足的交互体验。湖北恩施大峡谷的土家幺妹智能机器人“小青”,通过差异化的设计,以舞狮和教游客唱土家民歌《黄四姐》等形式,让游客对非遗有了全新认识。
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算力成本的下降,文旅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它们将具备更强的语言理解、知识储备和情感表达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同时随着“Z世代”消费者逐渐成为文旅市场的主力军,他们对科技感、互动性和社交媒体传播价值的追求,也将为文旅机器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为更好地深度适配文旅场景,文旅机器人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学习和交互能力;其次,注重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此外,还需要加强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旅机器人的发展。(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