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松岛市是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一个人口不足4万的小城,以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而闻名。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级大地震中,东松岛市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双重打击。如今,劫后重生的东松岛市正致力于打造一个防灾和灾后恢复能力强的高韧性城市。
在“3·11”大地震13周年前夕,驻日外国媒体记者一行约10人走访了这个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仙台约35公里的小城。
东松岛市总务部防灾科行政专员(administrative specialist)小林勇介绍说,在“3·11”大地震中,当地遭到了最高超过10米的海啸袭击,全市36%的面积被淹没,其中,市区被淹面积达65%。有1100余名当地居民因海啸死亡或至今下落不明。
这场灾难过后,东松岛市吸取教训,从打造抗灾能力强的城市、普及防灾知识、建立和完善防灾基地设施、进一步强化自主防灾组织等多方面入手,来为下一次可能到来的灾害做准备。
小林勇说,东松岛市靠近海岸的区域过去也曾聚集了很多住宅,在东日本大地震中,有1268栋住宅被海啸卷走了。地震后,当地在沿海筑起了多道堤坝,抬升了公路,在内陆区域和高地兴建住宅,将居民集体搬迁过去。
当地还在沿海等市内7个地方设置了监控海啸用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包括红外摄像头、鱼眼摄像头等4种,配合海岸边设置的浪高仪,能精确把握海面的情况。这些摄像头依靠太阳能电池供电,24小时运行,即使没有阳光,也能靠锂离子蓄电池至少工作3天。
东松岛市沿海的堤坝和监控海啸用的摄像头及浪高仪。
为了提高独立防灾能力,当地除完善防灾计划、防灾组织,做好防灾教育和训练外,还下力气提高粮食、能源的自给率,其中,能源的自给率目标为120%。
东松岛市的“智能防灾生态城(eco town)”就是提高能源自给率的一种尝试。这个生态城即使外部供电被切断,也能保证3天至一周所需电力的自给自足。
东松岛未来都市机构地域能源事业部的志贺圭一郎介绍说,这个智能防灾生态城中有住宅85户、医院4所以及宫城县的一处公共设施。生态城区域内不仅有东北电力公司的电网,还有东松岛市自己管理和运营的日本首个微电网。
微电网(microgrid)由太阳能电池、大型蓄电池、应急发电机以及社区能源管理系统(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等组成。志贺圭一郎说,正常时候,白天太阳能电池发的电提供给区域内的住宅和医院,雨天和夜间太阳能电池无法发电的时候,由电力公司补足用电缺口。紧急情况下,生态城的微电网和电力公司的电网断开,应急发电机启动。在3天时间内,仅靠应急发电机就能满足生态城里所有的用电需求。停电超过72小时,系统会切断给住宅的供电,优先保证医院和公共设施等的用电。
东松岛市复兴政策部SDGs·脱碳社会推进科科长助理小山绫(音译)说,东日本大地震后,当地出现了持续多日的大规模停电,有老年人和体弱的人因为无法取暖而死于低体温症,附近医院因为停电,原本能救活的居民没能得救。他们建设这个智能防灾生态城是希望下次遇到这样的自然灾害,能哪怕多救一个人,同时尽可能让灾民少遭遇生活上的不便。
工作人员介绍供当地居民进行逃生用结绳术练习等防灾训练的房间。
在建立和完善防灾基地设施方面,东松岛市按照市里的防灾储备计划,在市内的一处高地建成了一座1500平方米的防灾基地储备仓库,并且在市内中小学校园等灾害时的避难场所、以及市民中心、市政府等设立区域储备仓库和分散储备仓库共24个。这些仓库中总计存放有够大部分市民3天消耗的食品和水,还有大量毛毯、简易睡袋、简易厕所、卫生纸、尿不湿、口罩等生活必需品。
防灾基地储备仓库管理员介绍用于分发给避难民众的生活用品和衣物套装。
小林勇说,东松岛市将每月11日定为“市民防灾日”,请市民确认避难所和应急物资等家庭层面的防灾措施,还定期进行各种综合防灾演练。他说,我们所做的首先是让市民自己守护自己的生命。2014年调查时,有50%的市民储备防灾应急物资,到2023年调查时,这一比例上升至82%。
防灾基地储备仓库中储存的防灾用品。
吸取“3·11”东日本大地震教训,提高防灾和灾后恢复能力的不止东松岛市。日本于2013年颁布并实施《国土强韧化基本法》,以推动日本全域进行对大规模自然灾害韧性高的国家建设。此后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国土强韧化基本计划。2023年修订后的新版基本计划新加入了进一步强化各地防灾能力的要求。
在基本法和基本计划的指导下,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各自的强韧化计划。比如,东京都2022年底推出了东京强韧化项目(Tokyo Resilience Project),计划到本世纪40年代投入总计17万亿日元,提升抵御风灾水害、地震、火山喷发、电力和通信等的中断、感染性疾病这五大危机的能力。(记者钱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