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必须系统推进、常抓不懈,确保入脑以促真信、入心以促真懂、入行以促真干。
根据学习对象 分类施策
推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准确把握不同学习主体的必须和需要,体现分类施策。
对领导干部,彰显其“领头雁”作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创造实绩。同时,要更加突出严和实的要求,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并发挥好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作用。对广大党员,体现其“先锋队”作用。促进党员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主动用以检视自身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在学习评价上,既要看能否记得住,也要看是否懂得到、用得会。对人民群众,发挥“后备军”作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进到群众心中,才能凝聚全民共识,形成集体力量。要以党内教育带动社会教育,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实施“订单式”宣传,持续提升群众思想觉悟。
丰富学习内容 系统全面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把全面学习和重点学习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全面学。只有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得其要义、精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运用。因此必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高理论水平、增长见识见解。
坚持贯通学。善于勾重点、懂取舍、抓结合,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真正领悟其理论特质、科学体系、世界观方法论,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坚持联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理论和指导实际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理念、找思路、找方法。
创新学习载体 立体多样
要以创新并丰富“教室”“教师”“教材”三个载体为重点,营造全方位、广覆盖、高频率的学习氛围。
推动“教室”无处不在。突出“线上+线下”“专业+社会”,构建立体多元的宣传场景。充分用好党校、高校、社科院所等专业力量,发挥各类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作用,开辟“车间教室”“工地课堂”“乡村讲台”等生活化、日常化学习场景。充分整合报、网、端、微、视、屏等平台资源,灵活运用微音频、动态图、微视频等宣传载体,打造新媒体阵地。探索“教师”专兼结合。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找好找准“要讲”和“想听”的契合点。确保“教材”守正创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生动事实讲清深刻理论。发挥好全国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教学点)作用,让党员在情境中增进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血脉亲情。那些在平凡岗位、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是理论的力量在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干部身上的生动体现,通过梳理挖掘反映他们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大道理”的“小故事”,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真信”提供更鲜活的教材。
提升学习方式 特色实效
让理论可感可见可行,更好地让各级干部和群众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产生共情,推动理论宣讲“深”下去,“活”起来。
理论诠释“深”且“透”。多到基层一线、百姓家里摄取生动鲜活的一手素材,用“亲身经历”讲出“理论魅力”、用“邻里家常”唠出“理政新篇”,既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引导力,更让群众感到理论宣讲可亲可近、可学可用。
理论呈现“真”且“美”。将诗词歌舞、书法曲艺等文化瑰宝融入理论宣讲,借助书画展、“三句半”“快板书”等老办法,通过情景剧、脱口秀等新形式,运用角色代入、情景诵读、光电演绎等潮方式,在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中了解、感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