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威信县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积极挖掘林下经济潜力,通过“竹林与菌菇”的组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8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威信县麟凤镇的林下经济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只见一丛丛灰褐色的竹荪蛋“爬”出沃土,稍晚些时便能完成从竹荪蛋到竹荪的旅程。
基地负责人王兴江(右)在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陈懋宽的(左)指导下认真学习竹荪采摘步骤(2024年8月5日摄)。
基地内,威信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陈懋宽在指导基地负责人学习采摘竹荪的技巧和方法。“只需从根部轻轻折断,剥开外壳,摘下菌帽,一根完整的竹荪便采摘完成。”陈懋宽边操作边介绍。
据悉,该基地在栽培过程中,坚持绿色生态原则,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完全依靠竹林内的小气候环境,实现了竹荪的近野生生态栽培。“今年,我们在林下种植了50亩竹荪,预计亩产量可达500千克,采收期长达3个月,这会为基地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基地负责人王兴江介绍道,基地如今已经带动5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采摘好的竹荪(2024年8月6日摄)。
位于扎西镇的一家绿色产业发展公司的基地里,竹荪已经进入采摘高峰期,20余名群众正忙碌地穿梭在竹林间,采摘、分拣、装筐。公司总经理刘桂林介绍,他们同样通过“竹林+菌菇”模式,实现了收入的显著增长,预计今年产值120万元。
“竹荪采收完成后,我们再利用竹荪还没有消耗完的基料的养分种一季赤松茸,竹林就实现了‘一年一季竹荪、一季赤松茸和一季竹笋’,大大地提高竹林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竹林的经济效益。”陈懋宽介绍,在生长周期长、见效稍慢的竹林下,种植竹荪、赤松茸等生长快、见效快的菌类,这种模式实现了长期投入和短期见效的互补融合,既保证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又给基地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竹林里的赤松茸(2024年8月6日摄)。
据介绍,目前,威信县共有56.2万亩竹林资源,方竹产业面积38万余亩。大力发展林下菌种植,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当地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徐红、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