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色无关美丑,但中国人自古就对白怀有情愫,历经几千年的变迁,美白的方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对于科学美白方式的需求更加强烈。寻找适合中国人肤质且安全有效的美白方式,是消费者尤为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新华网、中国药科大学和谷雨联合发布《2024中国女性美白研究报告》,文化溯美,科学证白。
报告从“白”和历史上的美白方式出发,以中国消费者的美白痛点和需求为基础,从科学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肤色及肤质特征,研究了黑、黄、红三大维度的美白机理,并分别从成分、配方和技术多种角度,提出了更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科学美白解决方案,旨在让消费者在皮肤健康的前提下自然变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美白方式实现了从外遮到内调,从刺激到安全的进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的护肤意识不断增强,美白观念和美白需求也相应呈现出更科学化、更精细化的趋势。其中,美白细分需求方面,在整体变白的前提下,当下中国消费者的美白需求又进一步细分为整体肤色改善、精准解决局部色斑和痘印难题等。
报告指出,在美白产品的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皮肤的特殊性,并期望能够使用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美白产品。超过七成中国消费者对于美白最看重的是“高效”,其次是“成分安全”和“不刺激”。“高效+温和”成为当下中国消费者美白的2大核心诉求。具体到美白成分方面,中国消费者倾向选择更适配自身肤质的美白产品,因而对产品成分的温和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美白的市场教育和消费者护肤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消费者的美白需求显示出动态变化的特征。但美白护肤产品如何能更符合中国人的肤质特征,如何能更科学化地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美白方案的核心诉求从未改变。深入分析中国人的肤质特征成为国内美白赛道必须研究的课题。
该报告从光学维度、色彩学维度、皮肤学维度对中国女性肤色与肤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女性的面部结构与皮肤结构特征、肤色特征、肤质特征、肤色心理感知等。
同时,通过对中国五大地区女性的肤色和肤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地域里中国女性肤色和肤质所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报告指出,中国不同地区女性的肤色及肤质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如敏感情况普遍较多发,且普遍存在较明显的晒斑与痘印问题。但受气候、生活方式等影响在肤色、肤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合研究表明,中国女性肤色与肤质呈现出“黑、黄、红”三大显著特点。在研究美白功效的皮肤护理方案时,需要把这三大肤色与肤质评价特征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开发出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护肤品。
随着功效护肤的崛起,涌现了众多美白成分。其中部分成分如同双刃剑,功效性和刺激性并存,引发了很多讨论。同时,《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等法规对祛斑美白产品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功效评价技术规范和注册流程,对美白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高效的美白成分创新成为美白赛道的重要突破口。
在美白成分研发方面,报告指出,需基于中国人肤色与肤质特点,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来开发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成分,如光甘草定、白藜芦醇、红景天醇提取物等。谷雨以光甘草定作为核心美白成分,研发出了美白奶罐、光感水、美白精华等美白产品,“消费者对适合中国人肤质的高效且温和的植萃美白产品抱有较高期待值,未来国货天然植萃美白产品的发展前景可观。”谷雨首席研发科学家李安章博士说。
报告还分享了前沿美白科学技术在美白配方领域的应用,谷雨结合靶向递送包裹技术和多靶点美白,首创自研成分组极光甘草,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美白的前沿科技成果。极光甘草仅30纳米超小分子,可以快速透过皮肤细胞间隙,同时能精准识别黑色素细胞,功效实测显示其具有高美白力及高温和性,有利于实现更适合中国人的高效美白。
李安章表示:“该报告可以说是聚焦中国消费者美白领域的里程碑式报告,从中国消费者的特殊美白需求到皮肤结构、肤色特征,再到精准化的解决方案,突破性地对中国消费者美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希望通过传播科学的美白理念,帮助中国女性消费者深入了解自己的肤色与肤质特点,树立正确的美白观念,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美白方式和美白产品。同时,希望通过该研究报告促进美白领域的精细化研究与前沿成果探索,为美白赛道的突破性发展提供助力。”(文/杨莹莹)
点击下载:《2024中国女性美白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