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馆携手兵器工业集团为文物三维数字化制定标准】近日,由故宫博物院牵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洲设计院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技术主导共同编制的《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器物》(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开始实施。
《标准》结合器物类文物的特点与实际需求,从器物三维数字化的基本要求、技术方法、工作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成果制作、成果提交等方面,就总体技术要求、具体技术指标、工作流程、作业要求、质量控制、成果检查等作了规范,提出了各等级数据成果的具体技术指标及其量化评价方法,为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将为文物保护数字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解决了器物类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明确、作业不规范、质量不统一等问题,切实规范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对开发文物藏品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更广泛的传播范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标准》是北京市出台的首部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标准,填补了三维技术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领域标准的空白。
规范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工作现场(图源:新浪新闻)
【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落成】2022年5月22日,由野生动物摄影师、民间环保组织“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发起创立的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在云南大理苍山正式落成。
奚志农出生于云南大理,在近40年的时间中,他持续通过记录野生动植物的生动影像来唤起公众对野生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注。他是第一个在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中国摄影师,也是目前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ILCP)的中国摄影师。
该馆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免费对外开放,为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及自然教育等领域提供直观、生动和详实的自然影像资料。苍山自然影像博物馆除了常设展览和基本馆藏摄影作品外,还将举行周期性活动,如邀请自然纪录片导演,举办纪录片展映会,邀请自然保护机构举办自然影像嘉年华等活动。
落成仪式现场(图源:野性中国)
【蚌埠双墩遗址发现两汉文化层】2022年5月23日,考古人员在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大棚核心区域新发现到两汉时期的文化层,该文化层中存在两汉时期的陶片、砖瓦等文化遗存。该发现意味着双墩遗址核心区域的文化层堆积不仅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还可能有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待考古工作者们勘测挖掘。
双墩遗址位于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有7300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双墩遗址,2019年,蚌埠市启动了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三到十一号墓保护展示工程已完工,双墩文化博物馆主体封顶,园区内环境整治、遗址本体展示等多项工程正在同时建设中。其中,保护性大棚项目完全覆盖了双墩遗址2014年以来考古发掘揭露的区域,南北跨度约为100米,东西80米。
在双墩遗址保护大棚桩基建设的前期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掘到大量陶片,其中夹杂着大量螺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队工作人员鹿鹏介绍,七千年前,双墩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湿地广布,螺蚌鱼类资源丰富。先民定居在水泽之间的台地上,附近丘陵台地林莽丛生,动植物资源繁多。这些陶片,很可能来自双墩先民使用过的生活器皿。 双墩时期,陶片内夹杂着蚌末,还有一些云母等物质;然而最新发现的两汉时期陶片标本,无论是从用料、工艺、纹饰及标本的颜色上来说,都和双墩文化时期的标本有明显的不同,也没有夹杂蚌末或云母等物质。鹿鹏表示,接下来,考古人员对该区域进行进一步发掘。如果该区域的文化层堆积比较丰富,保护性大棚建设项目可能还需要进行修改设计。
双墩遗址发现汉代文化层现场(图源:考古界)
【国际博协就疫情对博物馆行业的影响开展第四次调查】自疫情爆发以来,通过对博物馆从业者的公开匿名在线调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持续追踪疫情及防疫措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2020至2021年的历次调查报告介绍了博物馆如何应对最为艰难的时刻。国际博协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博物馆未能在2020年获得紧急资助;同时也看到,危机之下,博物馆展现了领导力并在数字传播方面进行了创新。2021年,超过半数的调查参与者首次以在线方式积极团结公众,而75%的参与者已经在规划或重新思考未来的数字策略。随着疫情持续影响博物馆界,国际博协于5月24日发起第四次调查,以增进对有关情况的了解。博协呼吁全球博物馆同仁踊跃参与此次调查。
【中国】中国丝绸博物馆:2022年4 月27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展览“缀以织彩: 20世纪的机织花边”在杭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负一层新猷资料馆开幕。
本次展览精选了30余件20世纪的花边实物及相关文献资料。民国以降,服装款式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人们受到五四运动的启蒙和洗礼,女性追求解放,向往自由平等,强调以“去装饰”作为新时代、新思潮的表征;宽大的衣袍款式和繁琐的花边装饰被逐步抛弃,只留下细细的一条花边作为点缀,与合体简洁的新装相得益彰。
当时的花边虽然简洁,但使用依然十分广泛;花边不仅起着点缀时装,增加美感的作用,也是女性争奇斗艳、力求自我标识,与众不同的用心所在。为满足市场需求,南京路上的大新、新新、先施、永安等华商四大公司均设有专门的花边部;另一方面,花边所采用的原料也更为多样,除了传统的蚕丝和棉之外,还有人造丝、金银线、锦纶、晴纶和涤纶等等。20世纪的机织花边图案在题材上也有一定的时代突破,是中国染织艺术史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7月25日。
展览海报(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深圳市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2022年6月3日—8月31日,由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我和我——卤猫个人画展”在深圳市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二层A展厅开幕。
卤猫的作品色彩生动、笔触随性,他通过旅行来唤醒儿时山林生活对四季的感受,用画笔记录生命的丰盛与多样。本次卤猫个人画展将结合多种展示方式,完整呈现艺术家近几年创作的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与手稿等100多件重要作品。
该展览分设“蓝色花园”“我和我自己”“自画像”“四季旅程”“花”五大展区,呈现卤猫的最新创作语言与内容,为观众营造出层层深入的空间感与沉浸的体验感;通过四季分明的颜色,使观众沉浸在大自然的奇幻冒险里,找到那份温暖而治愈的能量。
展览海报(图源:ShenzhenLOOK)
【中国】广州市海珠湖十香苑:2022年4月30日,由宝珍艺术中心主办,有鸿庐、艺旅文化协办的“繁花似锦——江衡十二生肖跨界艺术展”在广州市海珠湿地公园十香苑开幕。
该展览呈现了江衡以十二生肖和十二花神的图像结合所创作的“繁花似锦十二生肖”作品。他以当代艺术手法把传统元素重新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重新唤起或已遥远的民族记忆,使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被重新思考。
江衡试图以工笔重彩的技法去包容审美的当代性和传统性;每个人格化的生肖和花神都代表了不同的自己,它们生动演绎了人类生死过程的喜怒哀乐。花开花落,天人轮回,中国圣哲们提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中国式审美并不只是在意一般的官能审美体验,而是追求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安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5月30日。
展览海报(图源:生活艺术地图)
【中国】深圳至美术馆:2022年4月12日,由深圳市至美术馆主办的“园游会 —— 一树ARBRE的艺术实践”展在深圳宝安沙井全至科技创新园二号楼1层至美术馆开幕。
“园游会”是一树Arbre艺术空间三年来于园岭新村的艺术实践的一次整理。“园”既指“园岭”,也意指本次的展览区域,观众于其中“游览”甚至“游戏”。“游戏”是一树Arbre艺术实践的核心之一,每年一次的“一树屋邨”项目以房地产为模板征集作品,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正经严肃的内容。这次展览是由“一树屋邨”3期“伴生”征集的作品,和过往曾在一树Arbre展出的艺术家的作品汇集而成,并相“会”于新的语境下。
该展览有“社区故事”“生活图景”“物质森林”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区故事”,两位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在园岭进行采样,王敬瑜关注社区内浮现的隐约痕迹和空间结构,张永基则将自己身体作为扫描工具,为我们展现社区内的风景。第二部分“生活图景”展示了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洞见。王誉羲用相机捕捉下生活日常的“奇迹”瞬间;《有风的夜》朴实地记录梁嘉欣与父亲在乡间夜晚的一次冒险;《老年健身宝典》戏谑性地描绘了生活喜剧且可爱的一面。第三部分“物质森林”展示了范诗磊、金楚玲和罗晴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与位于一树arbre艺术空间内12位艺术家的作品遥相呼应。三位艺术家们所创作出的“物件”(装置艺术)散落于空间各处,观众穿梭其中,如同漫步于树林之中。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5月31日。
展览海报(图源:深圳青年活动指南)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自4月12日至8月21日举办展览“阿里斯蒂德·马约尔:追求和谐”[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 La quête de l'harmonie]。1961年以后,巴黎再未举办过马约尔个展,奥赛博物馆由此以该展向他致敬。20世纪初现代主义兴起之时,马约尔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起先是画家,随后转入挂毯和装饰艺术创作,受到高更和皮维·德·夏凡纳影响,并与那比派过从甚密。他直到1895年才初探雕塑艺术,首先尝试小型木雕,并与莫里斯·丹尼、爱德华·维亚尔和罗丹交流作品,这个朋友圈也让他终生受益。他与凯斯勒伯爵(Harry Kessler)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本次展览呈现他1905年为伯爵创作的第一件《地中海》(Méditerranée)以及18年后为法国政府创作的第二件。他通过这一题材建立起一种新的古典主义,将女性身体纳入简单几何形状中。《塞尚纪念碑》(Monument à Cézanne)等作品让观众沉浸在他的创作轨迹中,而他的历程以追求形式完美为要旨。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地中海,或称思想》(Méditerranée dit aussi La Pensée)/1923到1927年/ musée d'Orsay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Orsay) / Thierry Ollivier
【“艺术观念与历史事实——论批评的艺术史家”讲座开讲】2022年5月22日下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WAI)承办的“艺术观念与历史事实——论批评的艺术史家”讲座在线上隆重开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振宇。
迈克尔·波德罗(Michael Podro)在《批评的艺术史家》中指出,艺术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作者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也提出:“把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是,使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的批评分离。如果一个事实不是从判断作用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则毫无用途;如果一项判断不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则不过是骗人。”
该讲座提到,艺术批评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许多从事艺术批评的人也并非专门的艺术批评家。主讲人认为我们可以把艺术批评看作是受到文学批评介入与影响的结果。它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任意角度以及任意路径的。但艺术史研究与艺术批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艺术批评需要历史观,艺术史也需要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
主讲人:杨振宇(图源:设计学理论)
【“全球语境下的中文信息设计”讲座开讲】2022年5月23下午,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黄克俭主讲的“全球语境下的中文信息设计”讲座在线上隆重开讲。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的热潮伴随的全球疫情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持续发酵。在这一浪潮中,“文字”作为元宇宙的视觉呈现方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将走向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虚拟生活的全球化必然要求虚拟视觉的全球化,即文字的全球化可能成为新的课题。
该讲座提出,面对当下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字体人”对行业内的新认知及未来的发展。主讲人向听众介绍首款“全球字库”字体“思源体”的发端及创作的过程,并揭示其基本规律,创作手段,讲述亲历与Adobe等大型跨国公司合作中的“字体设计”故事;同时,期望该讲座可以激发“字体人”对于字体创作的热情,立足中国文化,探求全球合作,共同创建全新的、独具魅力的“元宇宙”。
主讲人:黄克俭(图源:设计学理论)
【“大型活动仿真技术应用”讲座开讲】2022年5月13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与美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承办的“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系列讲座”之“大型活动仿真技术应用”讲座将在线上隆重开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丁刚毅。
该讲座基于国内大规模活动人群行为复杂特性和认知规律研究,提出了人群行为建模理论方法,建立了大规模活动认知仿真的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活动建模仿真软件及系统,开展了系列大规模人群活动组织策划与管理控制仿真的实践应用;同时,讲座结合智能数字表演交叉学科的内涵目标和人才培养实战,联系70周年国庆、北京冬奥等实践活动,系统介绍了文化与科技类交叉学科的发展特点和对未来的展望。
主讲人:丁刚毅(图源:艺术中国)
【新书发布:《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近日,由李红艳翻译马克·范·德·米罗普所著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对外出版。
该书主要讲述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历史。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城市在那里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自发形成过程的结果,而在几千年中,城市决定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每一个方面。作者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时期的城市生活,研究了城市地形、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及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书中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3000年到前300年,地域上既包括巴比伦尼亚也包括亚述。该书的重要价值在于作者对美索不达米亚社会经济史领域过去三四十年研究成果的整合,并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模型。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图源:考古书店)
【新书发布:《南藩海昏侯》】近日,由考古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撰写的《南藩海昏侯》一书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式对外出版。
该书是一部公共考古作品,作者持续关注海昏侯墓的发掘与成果发布,其研究将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又将出土文物与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本书分为10个部分,列题“名迹”“幻世”“自鉴”“人伦”“葬金”“铸铜”“琢玉”“画漆”“滋味”“问神”,共55个专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发表了对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墓、海昏侯墓考古、海昏侯墓发掘收获的研究成果。读者在阅读中,既可以了解海昏侯及其所生活的西汉中期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出土文物了解中国古代的诸多物质文化传统(玉器、青铜器、货币、饮食)以及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刘贺的个人经历贯穿在作者不同的研究单元中,他的种种生活细节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南藩海昏侯》(图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八达晕锦:这是宋锦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明清时期的大几何纹样中的典型。因“米”字结构把空间分成八个部分,线与线之间互相沟通,朝八方辐射,故而有“八路相通”的寓意。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