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学生评价改革作为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一环,对于育人定位、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导向、鉴定、调控和改进作用。西华师范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以正确导向聚合力、以科学体系强生态、以结果运用促发展”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把握学生评价正确导向,汇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西华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时代需求和教育规律,坚持学生中心,聚焦每一位学生发展进步特点,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全校已形成加快实施发展型、多元化学生评价的一致共识。坚持高位谋划、全面推进,将“改革学生评价,完善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学校“十四五”规划和“1359”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已完成四川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科学统筹,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学校印发方案,将“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改革”作为党委班子成员调查研究主题,梳理现状、剖析原因、提出改进。突出中国特色、师范特色,全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统整“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教育基础与师范特色、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文化传承与哲社素养、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七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基于需求导向设计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和完善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突出协同育人,成立学生评价改革专门机构,实施校院双重管理,各二级单位重点工作都围绕学生发展来设计与推进,全面盘活校内外育人资源,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构建学生评价科学体系,形成面向人人的育人生态。西华师范大学坚持统筹兼顾,推进课程设置专通融合发展,在学生本科学习的前半段实施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教育,重点强化“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后半段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各专业根据自身情况推进一专多方向的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好不同招生批次专业间的关系、公费师范生与普通师范生关系,突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色和优势,为学生多元成长评价搭建专业教育路径。全覆盖开展学生中期鉴定和毕业鉴定,把握处理好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标准评价与差异评价之间的关系。学校自2018年起实施“第二课成绩单”制度,设置思想素质养成、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劳动体验课程、技能特长培养等七大模块,持续丰富“五育融合”的全要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段和方法。不断健全学生评价制度,学校层面建立学生荣誉表彰奖励体系,学院层面结合实际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聚焦评价体系建设推深攻坚,《以增值评价为核心要义推进地方师范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立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持续探究“四个评价”整体协同效能最大化策略,积极构建模块化测评集群,全面彰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科学成才观。以产出为导向,坚持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提高人才培养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匹配性,在实践中进一步通过试点推广、持续改进等,不断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强化学生评价结果运用,回归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始终秉承“关心关爱学生成长,全面促进学生成才”的育人理念,着力疏通“重群体横向比较、轻个体纵向比较”“只看结果不看进步”的堵点,探索“考量个体增值,促进全面发展”的动态评价路径,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检验各二级单位工作成效,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实现“评教互促,赋能增效”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突出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三好学生标兵擂台赛”“学子讲堂”“优大生事迹报告会”等品牌活动,评选“文明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优良学风示范班级(寝室)”,选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多渠道、多维度扩大宣传力度,持续拓宽结果运用的辐射面,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保持在25%以上,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