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配角”到“智能主角”
——实战视域下无人作战力量运用特点探究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军事需求的强力牵引,无人装备的战技术性能不断跃升,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近几场局部战争和冲突中,无人作战力量的作战效能日益凸显,逐步形成了以“全域性泛在、智能化决策、敏捷式响应、精确式杀伤”为内核的作战范式,呈现出运用规模不断扩大、作战样式愈加丰富、体系融合不断深入、集群作战快速发展、无人与反无人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
装备谱系日趋健全,运用规模不断扩大
自20世纪无人机问世以来,经过战火的淬炼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无人装备的谱系日益健全、战技术性能不断进步,在实战中的运用规模不断扩大。一是装备类型日益丰富。为充分发挥无人作战力量的作战优势,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世界各军事强国积极研发新型无人装备,各型无人机、地面机器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相继走出实验室,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料显示,美军21世纪以来已研发超过50种无人作战装备,装备类型覆盖侦察、打击、运输、电子战等多个领域。二是无人作战体系日趋健全。在技术进步和军事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无人作战体系已由传统“人—数据链—武器装备”的简单结构演变为以武器装备为“肌体”、数据链为“血脉”、智能算法为“中枢”、多域协同为“骨架”的多维“硅基生命体”,形成了陆海空天全域贯通、战略战役战术梯次搭配、作战力量体系深度融合、感知决策行动多能一体的新型无人智能作战体系。三是实战运用规模不断扩大。无人作战力量所具有的“零伤亡”、效费比高、战法灵活等突出优势使其成为战场“新宠”,在作战体系中的地位和占比迅速攀升。在近年来的局部战争中,投入无人装备的类型和数量远超阿富汗战争,无人作战力量被广泛运用于情报侦察、目标指示、诱饵欺骗、通信中继、效果评估和对地攻击任务。
实战能力不断增强,作战样式愈加丰富
随着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先进传感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装备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实战能力显著增强。在军事需求的强烈刺激下,无人装备承担的任务样式愈加丰富。在海湾战争之前,战场上的无人装备以无人机为主,承担的主要是侦察、监视、评估、干扰等支援保障类任务。到了阿富汗战争时期,无人机除继续担负情报侦察和战场监视任务外,开始执行打击任务。在纳卡冲突中,无人作战力量已发展成为战场主战力量。据统计,阿塞拜疆军队75%以上的攻击由无人机完成,大规模廉价无人机集群作战成为重要作战样式。当前,无人作战力量已在联合作战体系内部全方位渗透,其作战运用已覆盖信息支援、电磁对抗、火力攻防、勤务保障等任务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战技术性能和智能水平的提升不断“裂变”,衍生出“定点清除”“点穴作战”“引导打击”“忠诚僚机”“蜂群饱和式打击”“狼群围猎”“订单式派送”等新型作战样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作战力量将逐步取代传统有人作战力量成为主体性作战力量,无人作战的样式将会更加丰富。
体系融合不断深入,非对称作战优势显著
无人作战力量具有情报侦察、信息支援、火力打击、自主决策等多种作战能力,在实战运用的过程中,其与作战体系的融合度不断加深,对体系作战效能具有显著的增益效果,形成了多种新型非对称作战优势。一是广域泛在、透明战场——形成情报侦察优势。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无人侦察机,并将它们与天基、地基、空基、海基侦察力量充分融合,形成大立体、全纵深、全天候、全天时侦察监视网,大大提升了战场情报侦察能力。二是以劣耗优、以小换大——形成效费交换比优势。与有人装备相比,无人装备价格相对低廉,利用其对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具有极佳的作战效费比。如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的“哈洛普”无人机造价约250万美元、TB-2约500万美元,相对于其摧毁的亚美尼亚军队每套约4000万美元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作战效费比分别为1∶16和1∶8。胡塞武装甚至通过改装民用无人机,对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实施袭扰,凸显“以低制高”的战术奇效。三是异域同频、敏捷响应——形成精确打击优势。在作战体系的支撑下,无人装备与后方操作员可实现异域同频作战。无人装备既可充当作战人员的“眼睛”,实现对战场环境的“放大镜”式侦察,又能够有效延长作战体系的打击力臂,实现对目标的“发现即摧毁”。微型FPV无人机甚至能穿越“孔洞”和障碍物对目标进行“内窥式”“点穴式”打击,极大地削弱了碉堡、装甲车、堑壕、建筑物、遮蔽物等的防御功能。
无人装备迭代升级,智能集群作战初露峥嵘
近年来,随着军事智能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无人作战力量的自主作战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作战形式向无人化智能化加速演变。通过对近几场局部战争和冲突研究发现,无人作战力量的实战运用正向集群化方向快速发展。在智能算法和网信体系的支撑下,无人作战力量的集群作战威力逐渐显现,“软件定义战争”“算法制胜”“饱和式打击”“群智攻防”等作战理念引领军事变革潮流。如在2015年叙利亚战争中,俄军派出一支整建制的机器人部队,在“仙女座-D”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的统一指挥下,机器人部队、侦察无人机、自行榴弹炮群密切协同,俄叙联军以极小的代价成功攻占745.5高地,此战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以成建制的机器人作战部队为主并获得绝对胜利的战斗,标志着无人集群作战的到来。当前,无人集群作战快速发展,并在实战中广泛运用。如将无人艇与无人机组合形成“海上无人作战集群”,实现对大型舰艇的“围猎式”绞杀。将光纤无人机与地面无人战车组合形成“陆上无人作战集群”,实现对敌方阵地和防护掩体的“无畏式”突击,在确保“零伤亡”的同时成功达成作战目的。为提升无人作战集群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美俄等世界军事强国积极开发智能化指控系统,如美军的“无形”“梅文”系统,可同时控制无人机、无人舰艇等平台,以支持大规模智能集群作战。
反无人技术快速发展,无人作战面临挑战
战场历来是攻与防、矛与盾的较量。在无人技术快速发展、无人装备作战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反无人技术和装备同样进步神速,无人技术与反无人技术的发展和实战运用呈现你追我赶、相克相生的特点。一是灵活运用传统火力打击武器对无人装备进行“硬摧毁”。当前,无人技术相对于反无人技术而言仍具有先天优势,运用传统武器来打击无人装备仍然是各国反无人作战的主要手段。在叙利亚战争中,俄军通过融合“通古斯卡”“铠甲-S”“箭-10”“道尔”野战防空系统、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等多种防空武器,形成一体化反无人机火力网,创造了1周内击落50架无人机的战绩。二是通过电子战手段对无人装备“断链去智”,剥夺其战斗力。信息链是无人装备的“命脉”,也是无人作战力量的薄弱点。实战表明,通过电磁干扰、电磁欺骗等手段可以有效阻断无人装备的通信链路,甚至诱导其执行错误指令,从而彻底丧失战斗力。如伊朗在2011至2018年间多次使用反无人机系统,通过导航诱骗的方式将美军MQ-1“捕食者”、RQ-170“哨兵”、MQ-9“死神”等无人机诱骗到地面“没收”。三是新型反无人技术快速发展并展现出良好的作战潜能。为有效应对无人作战威胁、抵消无人作战力量的非对称优势,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发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声波武器等新型反无人技术,以期赢得未来反无人作战的先机。俄军曾在实战中将“佩列斯韦特”车载激光武器系统与电子战系统配合使用,成功击落敌方无人机。此外,各式反无人机步枪、反无人机霰弹枪、肩扛式反无人机网捕器等新型反无人装备更是竞相亮相,成为反无人作战的利器。(卢瑞 王丽莹 耿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