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沂南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合伙共建,“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走进山东省沂南县孙祖镇黄庄村的共富工坊,村民们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有的纳鞋底,有的缝鞋帮,加紧赶制4000双外贸劳保鞋订单,车间里一片繁忙。
今年40岁的高军艳是黄庄村村民,从小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自共富工坊开业以来,就一直在工坊上班。“我早上送孩子上学后,就来这里干活,下午下班后正好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挣钱也不少,实在是太方便了。”高军艳说。
这个看起来不“大”的作坊,是村里借助“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实现资源要素精准匹配建设而成。“现在作坊里每天稳定在30人,干活快的妇女一天能挣200多块钱。”黄庄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梅说。今年同心共建行动开展以来,在县委统战部牵线搭桥下,黄庄村与“春江鞋业”达成了合伙共建意愿。企业把一些基础性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打包外发给共富工坊,村民既可以在工坊里加工,也可以拿回家加工,利用闲暇时间就能完成,灵活方便,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建设“共富工坊”,出发点是“扩中”“提低”,落脚点是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来料加工式、定向招工式等工坊,把项目带进村,在百姓“家门口”架起致富桥梁。
“感谢村里提供的招工信息,让我有机会在家门口的鑫之隆共富工坊上班。”湖头镇齐家店子村村民何以一帆说。看着村里闲置的老学校,齐家店子村谋划起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共富工坊方便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文章。
“齐家店子小学老校区占地7.7亩。新校搬迁后,老校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倒塌,院内杂草丛生,造成了资源浪费。”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炳波说,依托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村集体以土地租赁、资金入股两种模式,与临沂鑫之隆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合伙关系。村庄将闲置的7.7亩建设用地租赁给公司,并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队配套资金120万元投入工坊建设;企业推出灵活就业和固定用工两种方式,向村民定向提供50个就业岗位。
共富工坊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增加了群众就业,还为特色产业的发展赋能增效。苏村镇杨家庄村就依托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建设了仓储、制鞋、电商等多个共富工坊,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传统布衣产业焕发新活力。
“我们村有400多家大大小小的布衣经营商铺,针对这个特色产业,我们盘活了一批闲置的房屋改建成仓库、鞋帽加工点,还引进了电商企业,让布衣产业的链条更完善。”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晓东介绍道。通过共富工坊,杨家庄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带动周边40多名群众在村就业。
在沂南县,类似的共富工坊已遍地开花。它们由村(社区)和企业,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合伙共建,“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在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用工用地成本,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张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