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观中·中轴线在地文化博物馆主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协办,北京叙述空间公共艺术事务所策划的“观·山·水——中轴线上的文本空间雕塑艺术展暨卢远良作品展”在北京中轴线北端宏恩观启幕。艺术家卢远良以“观”字为底,展出30件文本空间雕塑系列作品,以艺术与古建共振,在中轴线上重构人文、建筑与城市的对话谱系。
开幕式上,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以多重维度诠释展览价值。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追溯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南方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张宇则对艺术的社会根系进行探讨,提出了本次展览中的跨媒介转译,是文化根系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进化,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的经纬间编织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图景。策展人王玉龄解析了场域的精神拓扑,强调书法里图画的文化性突破,“我们在古建中构建了动态的文本网络”,每一次的视角切换都是在重组文字的语义场,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触发文化重构的诗意显影。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甄军表示,本次展览通过在地文化与雕塑语言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艺术探索,更是赋能文化建筑活化利用和城市更新的深度实践,让古建真正成为市民可感知的精神地标。卢远良回归创作本身,对十年的实践历程进行了阐述,从文本概念破茧,至空间结构解码,最终落入中国空间的气韵文化及历史,重新思考“山水”与生活的意义。
展览开幕期间还进行了“书法空间与公共艺术”主题论坛,围绕书法中的人文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当代转译路径展开交流与探讨,以此探索中国传统自然与人文意境之间的深刻链接。
卢远良介绍,文本空间雕塑系列开始创作于2020年1月。在基于对不同语言“文字/文本”的理解和想象,以及艺术家对语言文化的空间、在地语境的二次探索,进而逐步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特殊空间张力的文本式雕塑。作品在经过无数次的锤打、铸造、焊接、打磨、抛光等过程中,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空间书写”的动作。在有关“中文”的创作中,是基于对“草书”和“行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想象文本语义的可能性,取历史书法大家之长,分析象形文字的特征,进而摹写、改造、空间化,形成新的空间文本创作,让造型观念与语义表达形成一体。文本空间雕塑在场域中所形成的“山水”与“气韵”,既是“文本”,更是艺术家试图在公共领域中进行“叙述空间”的观念性表达。
展览策展人王玉龄表示,此次展览《观·山·水》在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宏恩观中举办,具有非凡意义,艺术家以一个大型的“观”字装置为核心,并延伸出多组空间感强烈的书法雕塑。它既是“观山水”,也是“再遇山水”,更是一次关于公众与当代山水关系的探问。
观中主理人、策展人陈雪认为,当光影漫过砖墙,“观·山·水”的轮廓悄然显现,卢远良带着数年间对文本空间雕塑的探索,向传统山水意向发起当代叩问。那些被解构的韵律及留白,经由雕塑艺术语言的重塑,在空间中凝结成可触摸的呼吸节律。
据悉,“观·山·水——卢远良作品展”将持续至11月1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期间将推出“山水与城市”系列主题活动,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