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6月9日电题:辽宁:“工业摇篮”焕发文旅新魅力
新华社记者李铮、赵洪南、高爽
清雅悠远的古琴演奏、展示古风古韵之美的服装秀、古代文人挥毫泼墨的情景再现……辽宁省博物馆正在用多场沉浸式文化演出赋予国宝级展品新生命。走进这里,观众可与古琴、书画、瓷器等文物跨时空对话。
夜晚的沈阳老北市。(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在辽宁,有着400年历史的老北市变身不夜城,红色革命历史场馆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旧厂房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演出空间,沈阳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更新文创产品……古老现代相映、历史未来交融,“新中国工业摇篮”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新场景体验红色资源
随观众步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全景画馆《攻克锦州》利用绘画、声光等手段,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一役——1948年攻克锦州的31小时激战。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复原的场景让观众深受教育。
近年来,辽宁大力发展和推介红色旅游,开发设计百余条红色旅游线路,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我们推出‘城市画卷’美术作品展览、‘城市相册’摄影作品展览、‘城市歌曲’音乐作品展演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多维度立体化展示沈阳红色文化。”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王静说。
“一位位革命英雄、一个个红色故事,浓缩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个体的价值追求。通过纪念馆营造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前辈们战斗的印迹,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沈阳市民刘芳带女儿参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说。
新创意盘活工业遗产
“在大连,还有人不知道‘熊北北’吗?”在大连冰山慧谷熊洞街,憨态可掬的机甲巨熊在面世不到一年便成为“团宠”,熊洞街也成为今年“五一”假期东北旅游景点游客收藏榜第一名。文化创意让曾经的旧工厂变成独具特色的青年潮玩街区,衍生出多个文创产品。
走进沈阳红梅文创园,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全国最大的Livehouse、东北最具艺术影响力的发酵艺术中心、全国唯一一家“味觉博物馆”均坐落于此。到这里赏一场艺术展、听一场小型现场演出,已被不少年轻人标记在辽宁旅游“打卡清单”中。
“逛不够,根本逛不够!”4日,从北京来沈阳访友的丁莹接受记者采访时已临近19时。“我10点就和朋友来这了。很难想象艺术气息如此浓厚的文创园,竟是由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厂房改造成的。”
借力旅游业发展,辽宁多处工业遗产被“唤醒”,不仅成为传承工业精神的载体,也成为人们了解辽宁工业发展和人文历史的窗口。
历史文物不再“高冷”
尝一口神兽“甪端”巧克力、捧一杯“政殿之宝”特色咖啡、把玩着刚刚购买的文创摆件“紫气东来炭雕”,拿出手机拍一张,红墙绿瓦为背景,一张“宫味儿”十足的照片就诞生了。
沈阳故宫文创雪糕。(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在沈阳故宫斯文门外的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这样的“打卡”方式已成常态。“不仅能把文物‘吃进肚’,还能‘带回家’,平日冷冰冰的文物‘活起来’了。”游客赵嫒滢说。
今年的“五一”假期,辽宁各大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单日客流量屡被刷新,约105.6万余人次走进博物馆。文博场馆不再“高冷”,而是变身成为时髦的约会地点。
除了研发文创产品,近年来,辽宁省内各大博物馆策划了“又见大唐”“唐宋八大家”“和合中国”等现象级展览。
“这些展览的成功举办,在于打破了固有单纯文物展的模式,让附着在文物背后的文化成为吸引观众的强劲力量。”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新消费让古老民俗热起来
营口辽河老街上,满绣传承人王立君手腕翻转间,针线如行云流水。面前桌子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动物作品吸引着游人选购——类似的“辽宁老字号”在老街焕发着新风采。
夜晚的沈阳老北市。(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沈阳老北市有近400年的历史,曾是百货售卖、江湖卖艺、曲艺展演等生意集聚地,是极具沈阳市井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区。而今,这里已成为集晨享、昼玩、夜游、宵乐四大场景于一体的“不夜城”。
沈阳故宫内前来打卡的游客。(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让资源活起来、项目跑起来、活动热起来,消费才能火起来。近年来,辽宁打造了众多沉浸体验式优质文旅产品,只为更好满足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辽宁省文旅厅厅长刘伟才说。
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辽宁越来越多景区开始开拓消费场景,增加优质文旅产品与服务供给。2023年一季度,辽宁全省旅游接待6193.4万人次,同比增长46.3%;旅游总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2.6%。
“要想把网上的‘流量’转换为‘客流量’,关键是要创增量,在开拓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文旅产品。”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