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春莲花山度假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创造性厘清“三个关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环保执法和环保服务,持续改善大气、水、森林、黑土等环境质量,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截至2023年底,空气优良天数连续多年高达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平均达到9500个/cm³以上,水质达标率100%,林草覆盖率达36%,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抓好“三个结合”,创造性厘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该度假区从规划、制度、机制等方面强化生态建设,引导发展文旅、科创等绿色产业。一是生态先行+文旅突破,聚焦在生态保护中谋发展。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调整划定“三区三线”,精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文旅发展、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力求每个文旅产业发展板块都厚植“生态”元素,使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凭借良好生态环境,打造长春冰雪新天地、4A级天定山旅游度假小镇、4A级莲花山冰雪度假小镇和浅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核心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念好“生态发展经”、打好“文旅突破牌”、让“美丽经济”绚丽绽放。二是高位统筹+齐抓共管,全面织牢生态保护“防护网”。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生态文明、大气、水、土壤等“一办四组”,强化部门、乡镇、村(社区)、企业纵向和横向联动,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推进形成“发现问题-即时响应-立即解决”工作闭环,打好协同作战“组合拳”。三是生态考核+生态审计,树牢生态保护绿色政绩观。建立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环保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环保任务清单、负面扣分清单和监督执法加分清单“三单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或物质奖励“硬依据”。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环境损害约谈问责、一票否决、终身追究“责任链条”,真正让环保数据诠释实绩成效。
突出“三个守护”,创造性厘清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
坚持“堵治结合”,立足当前抓禁排、禁烧,着眼长远抓治水、增绿、减污、降碳,构建碧水、绿树、黑土、蓝天等多领域、多层次协同治理“大环保”格局。一是“三长联治”,坚决守护长春“大水缸”。重中之重是从源头上控制石头口门战略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河流流域面源污染,全区81条河流实现“河长制+警长+保洁长”全覆盖,构建区、乡(镇)、村三级河长、1+3+N“警长+”、1村2名保洁员的“三长联治”工作防护体系,突出抓好“一河一策”,制定断面水质“一点一策”,统筹抓好河湖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邵家河口湿地、十间沟河口湿地等7处湿地,改造蒋家河、天定河等6个水系景观,2023年优良水体比例达92%,4个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二是“三绿并举”,坚决守护长春“生态绿肺”。护绿为基,举全区之力抓森林防火,将122平方公里森林防火责任分解到每一平方公里,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责任人,特别是对面积较大、地形复杂、存在隐患的6处林片防火区域,成立联合督导组集中抽查监督,确保零隐患;扩绿为先,实施102个村屯绿化工程,建设银湖公园等3个口袋公园,拓宽“互联网+植树”渠道,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完成国土绿化1.5万亩;兴绿为重,引导企业布局“林+果+药+花+游”产业链,打造百年梨园、莲华耘宇等人气爆棚网红景点,拓展“两山”转化路径。三是“多管齐下”,坚决守护长春“东部生态文旅带”。强化源头治理,集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筑工地专项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秸秆禁烧攻坚等专项行动,推进11处矿山生态修复和市场化转型利用,整治利用32亩受污染耕地、淘汰燃气锅炉2台,建筑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治理“七个100%”,秸秆全域禁烧。通过多举措严管控,从源头上杜绝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事件发生。
强化“三度融合”,创造性厘清环保执法和环保服务的关系
坚持执法中服务、服务中执法,通过提升防范强度、加大执法力度、延伸服务深度,营造包容审慎、服务为先、公开透明执法环境。一是构建“一个体系”,提升防范强度。构建完善河湖、森林、耕地保护“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和扬尘治理“7个百分之百”“卫星遥感+数据平台监测+无人机巡查”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综合防治体系,实行举报奖励机制,推动传统“环保监测”向智慧化“生态监测”转变,“撒网式监管”向“空地一体化”转变,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体系化。2023年使用无人机等新设备办理案件1起,罚款2万元,办理有奖举报案件1起,奖励金额0.06万元。二是制定“一个清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构建“轻微不罚、屡犯严罚”的容错式执法监管模式,聚焦建筑、供热、供排水等重点行业、企业,采取交叉执法、“线上巡”+“线下检”方式开展专项整治,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无据不查”,对违法行为精准打击。2023年以来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5起,罚款13万元,生态损害赔偿案件3起,赔偿金额1.89万元,首违不罚案件1起,免罚2万元。三是推行“一个流程”,延伸服务深度。创新推行容缺受理、豁免环评管理、承诺告知等差别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流程,拓展“互联网+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建立服务企业联络员制度,提供精准“一对一”服务保障,落实清单制办理要求,解决办事卡壳“堵点”,助企服务高效、便捷,基本实现“零跑”。2023年,解决疑难问题3件,服务企业环评10家,宣传普法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