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潮兴起”“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等备受关注,非遗文化的气象万千成为了烟火人生中的精彩纷呈,人们拥有了更足的文化自信、定力和底气。
国庆期间,在花博会农博会展馆外,铿锵的锣鼓声吸引了大批游客,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队员们身着秧歌服,精神焕发,尽情展示鼓子秧歌的魅力,热烈的掌声在园区回荡。
“鼓子秧歌与商河共赴时代”,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会见来宾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商河与鼓子秧歌的不解情缘。
“熟悉的鼓声一响,节日的气氛一下就浓了,鼓子秧歌在商河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是商河人民的一种情结,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观众王女士说,“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能扭一扭”。在商河男女老少都会跳秧歌,千年传承,已经使鼓子秧歌成为了商河最靓丽的文化名片。
作为黄河文化符号的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传承至今,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县也因鼓子秧歌,持续荣膺文旅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被中国舞协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
商河县致力于以民间舞蹈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坚持把鼓子秧歌作为全县第一位的文化品牌,把鼓子秧歌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鼓子秧歌全县汇演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民俗”,呈现出“乡土秧歌城镇化、推广普及全龄化、非遗文化物质化”的“三化”大观,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一道靓丽文化风景线。
右手摇着纺车,左手将洁白的棉条悠悠地向后拉去,一收一扬,不急不徐。纺车 “嗡——嗡——”地响着,千丝万缕的棉线被梳理成细密绵软的布匹,做成被褥、床单和衣服,冬暖夏凉,靠在身上很是舒服。
“宝宝们,我手上的这件老粗布已经是最低价了,喜欢就赶紧下单,我们会尽快发货!”在安琦布业生产车间,“布叫兽”刘越正在直播带货,在他的带领下,商河的“织女”队伍不断壮大,培养出布妹妹、小布等10多位电商直播达人。
两种商河老粗布的打开方式,是非遗文化“源于生活,融入烟火”的真实写照,当下热议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便是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把非遗变成日常生活中有机组成部分。
传承发扬非遗文化不能让其束之高阁,“非遗+电商”使直播电商成为了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糖酥火烧、老粗布、豆腐皮、手工地毯等非遗产品通过电商畅销全国,引领了非遗文化多领域广泛传播。2022年商河县“以创建为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入选国家文旅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