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 何凡 刘睿祎)当前,“银发浪潮”正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把握人口老龄化蕴含的新机遇,携手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全体老年人群的民生福祉?在第七届进博会期间举行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共享银发经济:老龄化社会的新机遇”分论坛上,业内人士展开了深入讨论。
图为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 吕晓莉
“随着新生代老年人的财富储备更多、消费观念变迁以及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银发消费将加速增长。”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吕晓莉表示,我国银发消费潜力巨大,需要着力提高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增加潜力赛道的银发产品服务有效供给,营造适老化消费环境。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提出了开启“银发红利”的三个机会窗口,分别是:直到2035年,我国潜在增长率都较高,要进一步推动改革、获得改革红利;我国正处于显著提高政府社会性支出、提高公共品供给的发展阶段,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口结构变化具有削峰填谷效应,要主动整合公共资源。“这都是我们公共政策要关注的方向,会为银发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服务银发经济 保险业具备三大独特优势
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催生出新赛道。这座“金矿”的挖掘,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创新探索。
而服务银发经济,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9月,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要求,“丰富与银发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规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赵永刚在论坛分享了中国太保发挥险资专长,开展养老投资和服务等方面的思考。
图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 赵永刚
赵永刚认为,发挥长期优势,筑牢保障底线,保险服务银发经济独具优势,既可以构建多元化保险产品体系,满足居民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又可以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优势,更好实现养老资金保值增值。
他表示,相较于养老金融的其他参与主体,保险业具备三大独特优势:一是提供低风险偏好下的财富管理,帮助居民“老有所备”;二是借助生命表等精算技术抵御长寿风险,可以帮助居民“老有所养”;三是作为支付手段解决低频大额的医疗费用负担,帮助居民“病有所医”。
赵永刚认为,要聚焦第二、三支柱,丰富筹资方式,助力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要提升养老金替代率,第二、三支柱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从实践看,中国太保近年来加速推动养老保险产品供给。一方面,深度参与养老金管理,依托集团旗下的专业子公司长江养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受托和投管。截至三季度末,年金类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7700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第三支柱,积极发挥保险应对长寿风险的杠杆作用,包括签发了全国首张个人税延型养老保单,推出多款投保缴费期限丰富、领取方式灵活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等。
他强调,发展银发经济,保险大有可为。要探索养老服务,构建生态闭环,产学研融合提升服务专业性。中国太保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稳定性强的资源禀赋,战略布局养老产业,构建起“从产品-投资-服务”的养老生态闭环。下一步,将发挥长期优势,在服务民生保障方面体现更大作为。
丰富产品供给 银行业做深做实养老金融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银行业陆续出台了相关落实措施,普遍提升了对银发消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为推动从养老向“享老”转变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图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徐瀚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出席论坛时表示,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服务的主力军,需要把点多面广、客群庞大的经营禀赋,转化为助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持续探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创新,以金融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他认为,进一步做实养老金金融,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银行业可从三个方向发力:
一是要坚守“金融为民”“普惠益民”“创新为民”的初心,积极助力社保服务提质增效。目前,农业银行实体及电子社保卡、医保码用户数量均居行业首位,在20家分行上线了“跨省通办”服务,打造了8000余个“社银一体化服务网点”,努力提供高效专业的托管及综合服务。
二是要围绕“三个强化”,全力服务扩大二、三支柱覆盖。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在合规框架下不断丰富保险、基金、理财等产品矩阵,提高年金投资运作水平,提升跨期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厚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强化普惠产品供给,通过设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等方式,努力破解中小企业参与年金制度的堵点问题。强化宣传引导,让制度优势、政策要点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热情,助力调优养老“三大支柱”结构。
三是要统筹“三大服务渠道”,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暖心真情服务。用心、用情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是做好养老金金融服务的关键一环。银行业要统筹好线下网点、手机银行、服务热线等渠道建设,固化服务规范、优化业务流程、细化服务方式,适应老年人认知特点、沟通习惯等。
中国银行养老金融中心资深客户经理王磊也表示,银发经济链条长、业态多,事关人民福祉,是老龄化社会的新经济形态,发展空间广阔。中国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实施养老金融“3331”发展战略,即全面布局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服务政府、企业、个人三大客群,打造全球化、综合化、场景化三大优势,构建具有中国银行特色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关注到养老产业金融是当前普遍的薄弱环节,亟待商业银行重点发力、重点突破。”王磊说,“为此,中国银行持续研究探索破题。一是打造综合化服务特色,服务银发经济普惠化发展。二是探索场景化服务创新,服务银发经济规范化发展。三是发挥全球化服务优势,服务银发经济产业化发展。”
业态多元发展 银发电商开拓增长新蓝海
银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电子商务领域的“银发经济”正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此次论坛上发布的《银发电商发展报告》指出,我国电子商务业态持续创新,模式不断丰富。在银发经济背景下,银发电商在直播、跨境、生活、文娱、出行、即时零售等多元业态下快速成长,进一步丰富了银发电商的生态体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银发电商是指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以银发人群为目标用户,以电商平台为载体和渠道,牵引上游制造厂商及服务商,链接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多方资源,向银发人群提供或推动开发、设计、制造更丰富多元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以及老年人参与电商经济活动的全部电商产业生态。
张威说,发展银发电商,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福祉,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银发电商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适老产品和服务,还为银发人群提供自我展示的新舞台,是老年人接入互联网、开启数字生活的重要切口,有助于消弭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此外,随着银发电商产业生态的持续发展,银发电商还有助于减轻年轻人养老照护压力,促进电子商务升级发展,拉动消费、投资、外贸的增长,开拓经济增长新蓝海,探索解决老龄化问题新模式。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银发经济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当前,银发经济已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需求的新亮点持续涌现。面向未来,伴随人口老龄化应运而生的银发经济将加速增长,有望成为未来30年中国经济领域确定性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