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开馆】2022年5月18日,位于绍兴古城鲁迅故里内的张马弄17号,浙江省设区市成立的第一家文史研究馆——绍兴市文史研究馆正式开馆启用。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2019年9月,由绍兴市政府委托绍兴市政协筹建管理,是一个集荣誉性、咨询性、统战性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平台,为浙江省设区市成立的第一家文史研究馆。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内设有展览厅、文史讲堂、知行书房、收藏室、会议室、创作室、办公室等区域,是一个集办公、研究、创作、展览、讲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打造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文史馆”是绍兴市委市政府对绍兴市文史研究馆提出的办馆目标。作为首任馆长,冯建荣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将以正式开馆运行为契机,和全体馆员一起,深入挖掘绍兴的历史文化富矿,认真梳理绍兴的历史文化脉络,团结引导全社会的文史爱好者,大力弘扬绍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
接下来,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将推出创办一个文史栏目、编写一组文史丛书、举办一系列文史展览、组织一个文史论坛、团结壮大一支文史队伍、当好一个文史参谋等“十个一”文史工程。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图源:绍兴市政协办公室)
【徐墨然艺术馆在南京正式开馆】2022年5月21日上午,徐墨然艺术馆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了开馆仪式,这所以艺术家个人命名的艺术馆为江苏南京公共文化空间和公共文化服务增添了一处新阵地,为“博爱之都、文化南京”再添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徐墨然艺术馆位于秦淮区光华路162号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研发楼三楼,展馆面积2200平方米,展线约1000米,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瓷画、油画等10个展厅,共展出徐墨然个人作品近300件。
徐墨然1957年出生于书画世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理事、中华文化研究院顾问、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对外友好促进会常务理事。在艺术领域,徐墨然打破了中国书画“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科和西画油画、水粉、水彩的界限,呈现了书法、篆刻、瓷画多种面貌,横跨书画创作和艺术理论两界,研创出山水画“鹰羽皴法”、聚宝盆山水布局以及花鸟画“光彩法”。他是一位书画“破界”的传奇人物,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书画历史名人”,入编江苏省档案馆历史名人全宗,载入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徐墨然艺术馆的落成得益于南京祥泰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热心公益事业的柏艳辉董事长希望通过徐墨然艺术馆的打造,既提高企业的文化品质,又创建大众精神家园的平台,也为南京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贡献力量。
【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正式开馆】2022 年5月18日,国内首个以住宿业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正式开馆。花园酒店博物馆是集文商旅融合、主客共享、跨界对话于一体的住宿业博物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引入外资建设的第一批高端酒店之一,广州花园酒店于1985年开业,是内地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
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6个常设展厅、1个专业展演厅、1个环幕沉浸式多媒体厅、互动文创区、轻餐饮等配套设施,集展览展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及文创生活体验为一体。
花园酒店博物馆以“与民族同根、与开放同频、与老城同脉、与行业同辉、与品味同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与受众同感”的“八个同”为建馆理念和核心展陈主线,通过讲述花园故事、酒店故事、广州故事和中国故事,展示千年商都发展变迁。
该博物馆与花园酒店内2.1万平方米的立体园林和大堂的镶金壁画、水乡石刻壁画、百美图、百骏图,以及“红楼梦大观园”“金龙藻井”“水乡风貌”“三国刘元帅”“木旋梯”等25个实景典藏相互影衬,使得花园酒店本身也成为了一座“博物馆”。
岭南商旅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酒店住宿业为主题的博物馆属首创,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将视野拓展到酒店与历史、酒店与经济、酒店与城市、酒店与文化等多个维度,聚焦中外酒店住宿业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展现了文旅融合特色。
广州花园酒店博物馆内景(图源:中国青年报)
【我国首家珙桐历史博物馆开馆】2022年5月19日,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开馆。这是中国首家珙桐历史博物馆,也是长阳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走进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近千张图片资料、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122年的历史长河中,乐园珙桐生长、繁衍、迁徙的历史真相,成为中国濒危珍稀植物保护的重要窗口。
珙桐又名鸽子树,是中国独有的单属植物、国家濒危一级保护珍稀植物,它是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2008年跟随“神舟七号”遨游太空的珍稀林木之中,就有珙桐。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胜祥为博物馆的开馆作了致辞,他认为,修建欧美珙桐原产地乐园博物馆,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新建研究中心】位于英国伦敦的自然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拟于伯克郡辛菲尔德(Shinfield)的泰晤士河谷科学园(Thames Valley Science Park)设立一个研究中心,通过数字方式与全球学者分享该馆藏品。该中心耗资1.8亿英镑,与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共建。该馆藏品有望促进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研究。自然史博物馆的350名科学家及其助手乃至全球研究者,都能通过该中心掌握更多藏品资料。研究中心将保存该馆三分之一的藏品,其中包括哺乳动物藏品和非昆虫无脊椎动物藏品,这些标本总数超过2700万。馆方称,此次藏品搬迁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规模迁移行动,之所以进行搬迁是因为很多器物保存在不适宜的馆舍中,有劣化和遭受无法修复的损害的风险。藏品搬迁后,该馆位于伦敦的馆舍也将有更多空间供公众参观。如获得规划许可,新的研究中心有望于2026年完工。
自然史博物馆馆舍STEVENALLAN/GETTY IMAGES
【中国】长沙市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谢画廊:2022年4月21日,由谢画廊主办的艺术家蒋鹏奕个展“我的生命贯穿好几个忧郁的月份而活跃地发出火花”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四楼谢画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南路387号)隆重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三组系列作品——幽暗之爱》《太阳!太阳!》以及宝丽来移膜系列作品《导体》。
其中系列作品《幽暗之爱》是暗室中的萤火虫在底片上爬行穿飞所留下的感光轨迹,作品名称末尾的数字记录了底片感光的时长。如果以萤火虫的寿命为尺度,这些时长已是半生一世。尽其毕生之力,拖着微光的萤火虫便足以在底片上留下“火树银花”般堪称璀璨的图景。萤火虫发出光亮原是求偶的本能,“光”是情欲的信号,却常被注入诗意的误读。造物赋予的本能反应一旦被禁锢于人造的狭小暗室中就变得有玄学意味,微弱的光被感光乳剂捕获而永恒,方生方死的命数平添了残酷与悲壮感。
在系列作品《太阳,太阳》中,光照的烈度越过了临界而变成灼烧,阳光经由凸透镜的汇聚变成了灼热的“刻刀”,刺穿了黑纸对底片徒劳的保护。以灼烧为先导,光从伤口的边缘渗入,完成了剩余的感光,留下带着“疼痛感”的永久疤痕。焦点划过黑纸,形同氧乙炔切割金属,在那些定点照射的作品中,被灼穿的胶片留下的孔洞冲洗出来竟神似子弹穿过铁板的痕迹,药膜燃烧卷缩的边缘像极了弹孔的崩裂,这是绝对力量的显现。“要有光”既是神谕,也是神迹,只是人们因习惯而遗忘,直至透镜让光的能量具身显形,刻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此次展览将展至2022年7月21日。
展览海报(图源:X Contemporary Art)
【中国】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2022年4月29日,由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临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区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临安博物馆承办的“宋韵传承——临安宋代历史文化展”在杭州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临安区博物馆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是临安区宋韵文化主题活动之一,共分为“寻宋迹”“品宋物”“忆宋人”三个板块,通过对临安地区的宋代文物、宋代遗迹及宋代人物的展示,向观众们展示宋代临安地区的历史风貌。其中“寻宋迹”板块介绍了“衣锦城”“净土禅寺”“天目窑遗址群”等8处临安现存宋代遗迹的基本情况。“品宋物”板块按照文物功用,细分为“杯盏清欢”“粉黛倾城”“闲文雅趣”“礼俗相交”四方面,以物观物、以物观人、以物观宋。“忆宋人”版块主要介绍了郎简、洪咨夔等临安籍宋代名人的人生事迹及楼璹、苏轼两位异客在临安留下的故事。
本次展览共展出近200件(组)展品,展品以库房馆藏文物为主,近年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作为补充,器型多样,内涵丰富,且大部分展品是第一次亮相于大众视野。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8月8日。
展览海报(图源: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
【中国】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2022年5月18日,由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共展出包括莫高窟经典复制洞窟、壁画临本、莫高窟窟前及北区石窟遗址发掘出土的院藏珍贵文物在内的展品168件(套),多数文物为首次走出莫高窟。展品还包括20世纪初至40年代老一辈“莫高人”的手稿、洞窟调查记录等展品20余件,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等辅助展品40余件,展览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壁画及彩塑临品、复制洞窟等。本次展览的展品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敦煌石窟考古的丰硕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观赏价值。此次展览以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为主线,由“丝路漫行”“灿烂佛宫”“百年回顾”“重读历史”“历程”“校院联手”等单元组成,是双方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也是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深化院校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2年9月18日。
展览海报(图源:敦煌研究院)
【中国】深圳罗湖美术馆:2022年5月12日,由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香港美协、香港国际青年美术家协会、澳门城市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澳门青年美术协会、深圳市工笔画学会、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深港校友会、陈湘波艺术公益基金协办,张爽策展的“交互的未来——深港澳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在深圳罗湖美术馆正式拉开帷幕。
“交互”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从物理意义上说,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人与人之间独立性、个体化、差异性的稳定状态,而呈现出复制性、交融化、标准化的特征;第二层,从精神层面上看,人们在热情拥抱数字科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在苦苦思索“交互”的边界、数字世界的真实、物理距离和情感交互、虚拟的价值等等由数字生活方式而带来的种种问题;第三层,艺术家是一个触觉异常敏感的人群,这样的思考自然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反映出来。
本次展览共呈现62组艺术家的作品,聚焦深港澳三地的青年艺术家,以艺术的交互为切入点,促进三地之间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这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形态的多种媒介参与的艺术展览,在创作和展陈手段上增加了跨媒介、跨学科、跨领域的内容,从而使艺术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时代感。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5月29日。
展览海报(图源:生活艺术地图)
【中国】河北美术馆:2022年5月13日,由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主办的“‘传承与创新’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美术作品展”在河北美术馆第一、第三展厅隆重开展。
河北画院始终秉承学术立院、传承创新的发展宗旨,多年来,一直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举办河北画院美术作品展,旨在展示河北画院专业画家的艺术探索和创作成果,呈现河北画院专业画家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水准,畅通与业界相互交流互鉴的艺术渠道,从而不断提升河北画院画家的整体创作水平。
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河北画院将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和任务,积极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画笔描绘大好河山,用心灵倾听时代脉搏,用心用情用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此次展览将一直展至2022年5月29日。
展览海报(图源:河北美术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自4月11日至7月31日举办展览“温斯洛·霍默:跨流”(Winslow Homer: Crosscurrents)。温斯洛·霍默(1836-1910)以其描绘美国生活和场景的宏大画作著称,其作品至今仍吸引着广大受众。冲突是贯穿其生涯的主题之一,本次展览即从冲突的角度重审霍默的艺术。对斗争的向往弥漫在他的作品中,他对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描绘呈现冲突留给山河、士兵和前奴隶的痕迹,救助与狩猎的场景充满戏剧性,大西洋各处的宏伟海洋景色和热带景观则令人眼花缭乱。此次展览的明星展品是他的名作《湾流》(The Gulf Stream),这幅画作表明他一生都在探索族群、政治、自然和环境等议题。展览呈现约90幅油画和水彩画,是超过25年来对霍默艺术和人生最大规模的批判性回顾。
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湾流》(The Gulf Stream)/1899年,1906年修改/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atharine Lorillard Wolfe Collection, Wolfe Fund, 1906 (06.1234)
【讲座预告|博物馆沉浸式展呈中的虚拟仿真与交互技术应用】2022年5月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与美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承办的“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系列讲座”之“博物馆沉浸式展呈中的虚拟仿真与交互技术应用”讲座将在线上隆重开讲。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将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实践,探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智能交互等关键技术突破为虚拟博物馆的沉浸式呈现提供可能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最后给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展望。
主讲人:沈旭昆(图源:艺术中国)
【“从泥板到元宇宙:智慧数据再造人类记忆”讲座开讲】2022年5月21日下午,由新华网、上海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大学GLAM和南京艺术学院国际博物馆学院承办、《博物院》杂志协办的“中国GLAM公开课”系列讲座第100讲“从泥板到元宇宙:智慧数据再造人类记忆”在新华云官方网站上在线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馆(所)长兼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刘炜。
讲座海报(图源:艺术博物馆杂志)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未来艺术学——宇宙与元宇宙艺术”讲座】2022年5月19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主办的“未来艺术学:宇宙与元宇宙艺术——太空、人工智能与元宇宙”讲座在线上隆重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张海涛。
此次讲座,主讲人与大家分享实验动画与未来科技媒体艺术的类型与逻辑关系,他试图从五个要素——媒介、技术、语言、符号、观念——探讨其价值与意义,实验动画在这五个要素与未来媒介(数字、人工智能、生物艺术、物理科技艺术)跨界的可能性和趋向,并通过未来媒体的跨界不断的定义动画的实验性概念。动画也是通向未来元宇宙艺术的基础媒介,比如通过未来的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太空艺术、加密艺术启示当代。
此次讲座还谈到,元宇宙与宇宙不是对立关系,前者向内拓展,后者向外延伸,最终殊途同归共同发展。元宇宙不应该带来文明内卷,最终实现文明的变迁。数字虚拟技术和太空、生物技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与元宇宙世界需要在解决文化和伦理矛盾冲突的同时建立共识价值。讲者称艺术在未来学科中的体现为“未来艺术学”。讲座内容预设近未来科技艺术(数字虚拟、生化变异、人工仿生、物理转换领域)的趋势和将带给我们新的伦理、时空、思维的变革。
【新书出版:《博物馆基础》(第四版)】近期,由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咨询顾问、伦敦文物学会和英国博物馆协会会员蒂莫西·阿姆布罗斯和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荣誉讲师、英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克里斯平·佩恩联合撰写,王思怡与郭卉共同翻译的《博物馆基础》(第四版)一书已正式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对外出版。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该书1993年问世,本次翻译出版的是第四个版本,展现了网络时代与全球化时代博物馆的新问题与新尝试。
作为国际博物馆研究手册,《博物馆基础》经历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文化和遗产形态、专业政策背景下的博物馆从业者的广泛使用,在新版本中更多地关注信息化与国际交流传播的内容,同时持续性地吸收了国际博物馆界在使用过程中的众多建议和反馈意见,堪称国际博物馆界集体智慧的结晶。
《博物馆基础》(图源:中博艺廊Museum Shop)
【新书出版:《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图录》】近日,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主编的《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图录》一书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对外出版。
该书共收录140余件特优级文物,全面梳理两宋金石学的高峰成就(涵盖青铜器实物、图像,官私印章,碑帖,摩崖石刻,书籍等),展示当代学者对宋代金石学发展的再思考与研究,推进环西湖摩崖石刻景观保护建设,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图录八开高清印刷,陈振濂老师任主编并题写书名,封面“宋韵文化”集自苏东坡书法,封底压纹及页眉图案则取自宋徽宗赵佶“天下一人”花押。图录共分为五个单元:“楮墨集古——两宋金石学著作”“延古风华——宋代金石器物”“阳冰苗裔——宋代篆书及印章艺术”“贞珉萃英——以“宋四家”为核心的书迹碑刻”以及“湖山志——以西湖为中心的宋代摩崖”。
本图录的数字藏品将在浙江文交所数字资产平台发售。这是西泠印社出版社对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一次新尝试,旨在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数字作品与实体出版物的紧密结合,带给用户全新的图书魅力。
《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图录》(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西汉 双面透雕龙凤纹玉环
1975年长沙市咸家湖陡壁山1号墓出士,青白色,局部有黄色、黑色沁。双面透雕曲缠盘绕变体飞龙,环周饰以流动飞卷的云气纹和凤鸟纹,给人以龙腾风舞、云卷云舒之动感。龙凤身躯上以浅浮雕随形琢出隐约的线条,更加增强了整器的艺术效果。该玉环反映了西汉前期高超的玉雕技艺。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