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天津民歌赏读会举办
5月13日,“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第二站——“沧海有龙吟·天津民歌赏读会”在天津图书馆启幕,并通过首都图书馆、天津文旅、天津图书馆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
作为五省图书馆携手打造的年度文化盛事,“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活动紧紧围绕“中国人的音乐——生声不息的民歌”主题,以民歌这一“活态文献”,串联起华北大地悠久的人文脉络。活动现场吸引了近200位读者前来参与,超10万人次云端共赏。
天津民歌赏读会嘉宾与读者合影
民歌承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天津民歌以小调、劳动号子及山歌为主流,其中小调多源自江南、河北、皖北等地,经数百年演化形成本土化风格。代表曲目包括《画扇面》《莲花落》《妈妈娘你好糊涂》等。
此次活动特邀天津音乐学院教授赵振岭担任导读和导赏人。他以天津民歌中的号子、时调等为例,深入剖析了天津民歌的唱腔、曲调及其演变过程,使读者对天津民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赵振岭讲述天津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活动现场,汉沽80岁的渔民赵加岺,携刘翠祥、刘翠波兄弟带来《捯网号子》。粗犷原始的号子声,如同一阵阵浪潮,仿佛将听众带回到波涛汹涌的险境之中,让人感受到渔民们在大海上劳作时的艰辛与豪迈,也展现出天津沿海地区质朴的生活风貌。
赵加岺、刘翠祥、刘翠波演唱渔家号子《捯网号子》
在民歌赏读环节,男高音独唱演员赵天刃、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声乐系教师刘慧慧接连演绎了《画扇面》《莲花落》《十朵花》等天津民歌,让听众感受到天津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
刘慧慧、赵天刃及天津师范大学学生演唱《十朵花》
“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活动由首都图书馆发起并联合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和内蒙古图书馆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