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08年建院历史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泌尿外科、肾脏内科、皮肤科、小儿内科等作为国家重点和优势学科,奠定了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水平。
“没有一流的学科,绝不可能有一流的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表示,医疗的水平一定以学科为基础,以国考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提高、全面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利群教授表示,目前全国虽然只有340多台机器人,但每一台机器人发挥的效能,已远远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以北大医院泌尿科北大泌尿所为例,去年一台老的达芬奇Si,一年做了1046台手术。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国产机器人已经有十来家,正式上市的也已经有四家,已经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据悉,自2020年8月完成第一例国产机器人肾盂成型术以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科技助力下开展机器人手术治疗,在保障手术质量的同时高效提升手术数量,截止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顺利完成了第100例国产机器人手术。
目前手术室的效率非常高,为了更好地缩短手术与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就需要和麻醉科以及其他护理团队更好的合作。在机器人腹腔镜手术中,因为气腹压影响的原因,术中常会和麻醉科医生交流,建议他们进一步给肌松药。而在手术快完成时,麻醉科则要减轻肌松药、麻醉药的用量,用肌松拮抗等让病人快速地清醒。所以麻醉科医生的技术、经验,以及拮抗药物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麻醉科主任王东信教授表示,机器人手术跟普通的手术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是要求有一个深肌松,同时为了把内脏器官往上移,给手术留出一个更大的空间,还需要有一个头低脚高的体位。术中病人一定不能有呛咳、活动,如果病人有任何活动都会影响机器人的探头以及它的位置,手术就不能顺利的进行。
正常情况下,在接近手术结束时,需要把肌松停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手术对肌松的要求已经不高了。但机器人较其他手术不同的是,只要机器人的机械臂不撤出体腔,就必须要维持比较深的肌松和麻醉。所以机器人手术后往往需要等更长的时间来让病人苏醒,因此有一个较好的肌松拮抗,能让病人更快地苏醒过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承以疾病为中心,以人民大众健康为中心的初心,定标准、促规范,不断学习创新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培养团队、不同科室之间默契配合,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围手术期管理。
杨尹默表示,未来医院将不仅在国内门诊、住院治疗水平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更将整合资源优势,在国家战略支持下,以本院水准原点为锚,努力向外扩展优势,进一步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简介:
杨尹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师学会普通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北京大学肝癌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副主编
国际外科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Langenbeck Archives of Surgery等杂志编委
周利群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泌尿外科学系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前任会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Current Opinion of Urology》中文版主编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刊主编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副主编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副主编
《The Journal of Urology》杂志国际编委
王东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麻醉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院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组长
老年人麻醉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常务编委
《Anesthesiology中文版》常务编委
《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