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一特三融多维”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格局,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突出特色党建,服务“一融双高”建设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学院发展实际,确立“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作为党建引领下的特色方向,以“党建筑梦,红心亮古”为主题,构建“党建+特色”工作机制。
通过强化党建的政治引领力,学院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文化需求,深入挖掘江西传统村落文化的核心价值。学院党组织领导党员骨干教师,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推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实践,使这一特色方向有效服务于学院的发展需求。
围绕这一特色,学院党组织不仅加强对教师科研团队的指导,还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使“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成为师生共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模式,学院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特色引领,切实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力。
深化三个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
学院积极推进“党建+业务”的三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形成“同频共振”的提升效应。
在教育教学融合方面,学院党组织通过领导班子牵头,党员骨干教师组建教研团队,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作为特色主题融入教学,开发了系列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学院还通过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课程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践性。同时,学院还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党员教师争当“育人先锋”,通过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在科研创新融合方面,学院党组织积极引导教师将党建与科研工作结合,党员教师带头组建科研团队,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相关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出版科研专著,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建设“江西省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中心”和“九江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学院搭建了传统村落数字保护与乡村振兴实验室,促进科研成果落地,推动学科建设发展。党建工作的深入融入为科研团队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组织保障,增强了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在社会服务融合方面,学院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师生参与传统村落文化调查、数字化保护、新媒体推广等实际工作,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与支持。学院党组织通过党建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定期参与地方文化振兴与保护工作,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这也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实现了学院与地方的双赢发展。
探索多维共育,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大力实施“多维赋能”师生共育机制,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学院各项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多维度协同育人的特色模式。
学院在“党建筑梦,红心亮古”特色党建项目基础上,创新推出了“浔旅红地”党建品牌,将学院的育人体系与学院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学院通过建设多个育人平台,推动党建与师生共育的全方位结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深度。通过党建平台建设、社团活动引导、课外实践指导等多维育人途径,学院不仅增强了师生对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也提升了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资源,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地方参与文化保护和社会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以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创新思维,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还通过党建引领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院坚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交流,推动校企联动、政校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活动,学院切实将党建工作转化为育人成果,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育人模式。
通过构建“一特三融多维”党建模式,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院事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高质量党建不仅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院发展的良性互动。(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