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安徽5月18日电(朱家齐)5月17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以“共享创新成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活力”为主题,汇聚尖端科技力量,共绘雷达产业创新蓝图。
图为中国电科三所副所长冯杰接受新华网专访
在本次博览会上,水下电子领域有200余件产品展出,其中中电科三所展示了众多创新成果,中国电科三所副所长冯杰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重点呈现了16项创新成果,核心技术集中在水下探测与电子领域。
谈及水下探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冯杰表示,该技术应用广泛,包括海洋观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水下打捞救援、国防安全等应用。对于博览会上最具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技术成果及创新理念,冯杰认为,一是基于水下AI算法平台的深度学习水下信号解析技术,能实时识别水下目标、海底地质特征等,降低决策成本。二是“水下无人潜航器”,其模块化推进布局、INS+北斗+声学组合导航、智能感知与自主规划技术,兼具灵活性与低成本,未来有望向智能化集群作业发展,推动水下探测从“单点突破”向“网络化协同” 升级。三是多域协同。这些成果将促使探测技术向多源融合、自主决策、高环境适应性方向发展,为相关战略领域奠定基础,推动水下探测技术跃升。
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下探测技术的融合,他指出,将带来三大机遇和三大变革。机遇方面,一是为海洋勘探、海洋资源利用提供高效的水下探测装备;二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监测和环境生态保护;三是可以为水下国门的安全提供防御屏障。变革方面,一是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跃升,AI算法优化声纳数据处理,实时解析水下声学信号,减少人工判读误差;二是系统协同效能增强,结合海洋环境数据库与云计算,实现参数实时建模,提升探测和路径规划精准度;三是预测与决策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的海洋环境建模,可预测水文环境变化对水下探测性能的影响,为灾害预警提供依据,同时潜航器等终端嵌入边缘计算模块,能实时避障与任务动态调整。未来有望催生智能水下机器人集群、海洋数字孪生平台等前沿方案,改变传统海洋探测作业模式。
冯杰还表示,我国在国家战略推动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下发展迅速,正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深潜器、探测感知、水下机器人等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但产业链完整性和高端技术自主性仍需进一步加强。未来,水下电子产业结合材料与AI技术,将在深海极端环境装备、海洋资源精细化开发、生态监测与保护等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为蓝色经济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解决展现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在合肥这座“创新之都”的见证下,世界雷达博览会正以“千里眼”之智,擘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图景。